小时候,做的最多的家务活就是扔垃圾,不是我勤快,而且这个活来得比较干脆。那时候住乡下,房子里都是硬土地,拿个粪箕,把垃圾扫到一块、扫进粪箕,便端起来,拿到垃圾倾倒处——一般是村后的某个沟渠,或是河边某个角落,一倒而尽,酣畅淋漓,然后对着旁边树干,敲打几下,让灰尘也随风而去,一件家务就此圆满完成。
到了新世纪,我们这个小时候就在城市规划区的农村才慢慢有点改变,泥地变成了水泥路,家家门口放了一个垃圾桶,扔垃圾不再是“乱倒”,而是有了管理、有了规矩。家里也讲究起来了,早就不再是泥土地,小学中期就盖起了二层楼房,虽然是已经斑驳,但一楼水泥地、二楼做了油漆地——就是直接在水泥地上用油漆刷好,这样的做法估计再也看不到了。但油漆地也不是简单的做法,要画出一个个方块的图形,每个略有不同,有花样感。那时候农村房虽然简陋,但工匠们还是花了不少心思,比如正面墙壁,往往要用各种碎石子、碎玻璃等做出一幅幅画。窗户也要做点花格,不是简单的一块玻璃装上去。农村人也开始学起了城里人,不再随地扔垃圾,也讲究的到楼上要换鞋子了。
再后来进城里住了,就跟城里人一样了,家里摆上了垃圾桶,每天把垃圾袋扎好或者垃圾桶整个带下去,倒到小区里的垃圾桶里。小时候特别羡慕城里孩子,感觉玩得多、吃得好。有一次偶然机会,去住城里的同学家里,感觉特别舒服,电视里播着农村天线收不来的节目,进门木地板干干净净,想着以后能城里生活该多么美好。但大了做了城里人,却没有开心起来,总感觉房间太小,小区太小,周边人太多,空地太少。没有了倒垃圾去的小河边,没有一棵棵形态各异的老树,没有了草丛、田岸,总感觉失去了生气,就像人大了,想法多了,也再也回不去以前的简单快乐了。
这两年,政府搞起了垃圾分类,扔垃圾又变成了一件必须放上每日日程的独立事件。每天要想好了怎么分垃圾、怎么倒垃圾,虽然平添了不少麻烦。但环保的思维已经渗入了大多数人的脑中,大家都很理解,也愿意做。每天扔垃圾的时候,会看到垃圾清理点忙碌的情景,也想到现在人均的垃圾也是大大超过以前了。小时候一个粪箕,扫进去的大多是菜叶、灰土;到了后来有点废弃物品、包装,但门口的垃圾桶总也只有底下一点点而已;到了城里后,垃圾明显多了,一个小区几个大垃圾箱,也就应付过来了。而现在,清理垃圾早已是一个大工程了。就如我家,一天扔出去不知道多少垃圾。大家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垃圾也越来越多,对物质的欲求总是不够,怎么会到一个下降点,我也看不出来。不过慢慢的,大家对扔垃圾越来越当回事了,我想,怎么改变垃圾产生、处理这些事情,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想法了。
日子总是会越过越好,把垃圾好好扔掉,家里自然就清爽、干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