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完《悲伤逆流成河》确实被感动了,虽然影片相对原著有较大改动,但主题回到了反校园暴力上来,内容依然深刻。这部曾经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郭敬明作品,当年被无数初中生捧在手里,看的泪流满面,感动的一踏涂地。
现实里大多数的我们都像齐铭,生活无忧,备受关爱,虽不富裕,至少有亲情的保障。但是,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有着不完整的家庭、严重的疾病还有不断的被人误解,这一切都被小说中的易遥包揽,她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是人心的可憎。
小说之于我们的联系,大概源于那些留守的经历,一个人在最迷茫的时候缺失的亲情,一个人在最美时刻遇到的贫穷。小城里长大的青年,每每回忆起青春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是悔,是对别人生命的漠视,是被同龄人同化的思维。
导演落落拍出了郭敬明敏感的内心,这位来自于四川自贡小城里,永远十八岁,也许遭遇了很多人的白眼的作家,在之后的人生里大开大合,呈现出了成功的傲人身姿,随后的人生经历似乎比小说要精彩。
落落用了两年拍出了一部好电影,圆了郭敬明的梦,也圆了我们无数人的青春。由郑爽、马天宇主演的电视剧版《悲伤逆流成河》也己提上了日程,你是否期待?
2
回到这部电影的主题,我想谈谈其他同体裁电影,进行对比。中国人善于把所有的不幸归结于青春,那么世界人民怎样看待校园暴力呢?
之前看过一部韩国电影《蚯蚓》,在我国属于禁片,但是影视推荐上写道:“这是一部应该被放到各大高校滚动播放的电影。”何以此片有这样的魔力?
刚开始一直不理解片名为什么取名《蚯蚓》,看后终于明白啦,所谓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泥泞为伍,隐没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里,生命力顽强奇崛,即使断成两半,依然可以顽强生长。蚯蚓也象征了影片里的父亲,那个得了脑瘫,动作如同行尸走肉,最终却用了最残暴手段为女儿报仇的父亲。
韩国少女子若从小喜欢艺术,唱歌画画很有天赋,然而父亲是个脑瘫,父亲以摆摊供养她,女儿也很争气的考上了贵族艺术学校,这是一个被财团投资的学校,学校内部有很多财团子女,校长没有实质权力。
子若的嗓音很好,比全班同学的音域都高,因此在艺术团学长招新时,子若被优先录用。在这个学校里,子若没有朋友,唯一的朋友也是懦弱的校园被欺凌者。单纯的子若首先被学长骗,与之发生了关系,她本以为美好的爱情,在学长得之其贫穷的家境后破坏,学长本想攀附一个有背景的女孩,并不是真正喜欢她。
来看一下这个心机学长有多狠!明明是她先招惹的子若,后来翻脸不认人,追到子若家侮辱她攀附自己。
自从被学长侮辱后,有背景的三位校园施暴者也因为嫉妒子若与学长的关系开始时不时找子若的事。子若坚强不屈,在一次冲突后殴打了暴力女A,暴力女B 、C恶人先告状,将此时透露给身为学校董事的A的妇女,子若最终被开除。
如果受到这样的待遇,一般人会选择隐忍吞声,但是倔强的子若没有,她去超市找了个工作,恰好超市老板是个法律爱好者,他鼓励子若给教育局写信,子若慷慨陈词将自己受欺凌的事公之于众。教育局来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子若表现的正义凛然,她对父亲说:“难道贫穷是罪吗?没有钱可以,但能不能挺起胸膛呢?谁愿意就这么活着,连自尊心都抛下,像个虫子似的?”一声声发问震荡着父亲的内心,为他后来的爆发作了铺垫。
子若的举动引发了暴力女团和学长的恐慌,因为如果事情做实,他们将没有资格出国,不能参加任何考试,她们设想的美好人生将全部崩盘。
于是,他们开始联合报复子若,子若生日那天,学长带领着一帮流氓将子若强奸,并将整个过程用手机拍下,威胁子若撤销请愿书,子若不得不听从他们的号令。
然后,从此子若的生活进入了暗无天日的地狱,如果报警,自己的视频将会传上网络,父亲看到会崩溃,自己的人生也就毁了,所以子若选择妥协,原本坚强的她被一次次侮辱、强奸、打骂,最终被暴力女团胁迫援交,两个月,子若被迫接受了二十多次援交,苦不堪言。
影片的开头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展现了子若的自杀,然后一步步揭示事实真相,当父亲从子若的笔记本里看到了全部真相后,痛苦不堪,他决定为女儿找回公道。他一个人踽踽独行来到学校,学校推三阻四无法伸张正义,去警局,由于事实不足,警察认定子若是因为援交的事才自杀,在这个过程中,父亲的愤怒再也掩藏不住,于是他决定独自解决犯下了这些罪行的人。
影片的结局很悲壮,一如日本电影《告白》中的报复手段,父亲以暴力残杀了所有罪犯,将硫酸泼向暴力女团将之三人毁容。这里显得很恐怖,从观众的观影体验来看让人很不适,但正是这样的结局让我们明白:任何人犯下的罪行都必得到偿还。倘若上帝无法降下罪恶,人只能鱼死网破,父亲最终也投湖自尽。
这部电影将现实夸张化处理,让人压抑愤恨,揭示了校园暴力的罪恶,这是属于韩国电影的孤勇,类似的韩国电影还有《韩公主》。
3
美剧《十三个原因》用悬疑的手段揭示校园暴力,冗长的套路将校园暴力揭示的很充分,每一个人似乎都是凶手,是他们完成了女主的不幸。正如《悲伤逆流成河》里,易瑶在跳海前的嘶吼:
“你们没杀过人吧
你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
做过的事情有多恶毒
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
都不是什么好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一个团体中,大多数人会利用晕轮效应对一个人做出坏的评价,然后运用破窗心理对别人施加语言的或身体的暴力行为。年轻人本身就带着很多不理性,校园是青少年的聚集地,所以校园暴力的事件常常发生。
人性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偏见,倘若一件事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就将之毁坏、唾弃。很多人本身就是不幸的,你无法体会他们遭遇的种种折磨,也无法探寻他们内心的隐秘不可说,只是依着自己的解读去评价别人的优劣。
中国的电影里,作恶的人都会受到法律惩处,日韩的电影里常常将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美国的影视剧更突出解疑的过程。面对校园暴力,我们应该说不,不能成为施暴者,也不能成为被欺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