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帮忙编辑公众号的学生说,我打算在公众号里添加一点点分享的内容。他只需要帮我编辑排版或者修改一下显而易见的错误就可以。我不需要刻意写什么软文,或者制造什么噱头,就是把一些自觉有用的经验分享出去。公众号经营两年多,一直尝试,不过觉得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确实有限,做不出什么效果。今早上看了学生帮忙编辑的,大体上不错,只是好像缺点什么。我想毕竟还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和一线教学的经验,因此哪怕是让他编辑我的文字,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原有的文风和质朴感。我写字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不会用什么大词,也不喜欢用。学生还年轻,或许他们习惯看更花哨俏皮一点的表达。于是我决定,还是我自己来吧,经由我自己的手,心我自己的心。无需修饰,是怎么就怎么样。更何况,我也不追求什么关注度,有人看就看,没人看,我也会一直写,一切随缘。
以前我可能不太想分享那么多,总会有顾虑。一直在写,但是潜意识里,对自己信仰的和坚持的,缺乏坚定不移的信念。可能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没有话语权,没有影响力,相反,还会因为说太多,造人讥笑。这段时间,写简书,从零个看客到现在两位数,即便不多,我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不知不觉,写了几万字了。如果时间允许,我还会写更多。很多东西已经在脑子里打转,喷涌欲出。尽管特殊时期,禁闭在家,但是工作没有停,要接触的学生,要处理的事物以及其他琐事,从来不间断。而我又是感受力越来越强的一个人,挺多东西并不是经由大脑思考想表达,而真的是基于感受,需要分享。分享未必就期待看客,期待认同,其实我想我自己就是看客,我通过自己的文字,越发清楚自己的感受。这些本身,就是极好的体验。我从中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快乐,这些乐趣,促进我更大的表达欲。今早上早早醒来,没有干别的,一直在刷公众号。就学生已经发出的东西,我又补充了一点。其实一直刷,一直关注是否有人看到,或许是因为第一次这么大胆地尝试,把自己这些东西呈现给朋友圈中的一些人。这种感觉和写天涯不一样,因为写天涯,我很轻松,想不到有人看,更不会期待看到点评。但朋友圈,太清晰,一定有人看到,一定有人点评。不过我似乎又渐渐平静下来,为什么我需要为自己的分享而过度敏感呢?即便评论里会存在看热闹,搞怪的,甚至嗤之以鼻的,那又如何?我真诚说我发自内心的话,宣扬我所信仰的,坚持我在做的,为什么要害怕被非议?我不是权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也不是名师,但是我不能否认这些年,我广泛积累,努力尝试和突破,争取更好的做教育。也因为这样的态度和行动,获取了更多机会和更高的认可。未必来自所有人,可是有什么关系?我分享我所知,让更多人借由我的眼睛和耳朵,去更好的了解这个社会的一角,哪怕只是一些家长,通过我,了解他们孩子不被他们所知的一面,我想也是有极大的意义成长。更何况,这些年,我带过的学生,我待过的学校,接触过的家长和领导,导师等等,都帮助我成长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不能因为潜意识里对自己还存在的质疑,也去质疑这些经历的价值。是的,我未必有最好的东西可以分享,但我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通道,去帮助大家互相看见,更好的看见,理解和沟通。
昨晚上上课的小学生,刚刚做完卫生,停下来休息,借机给他妈妈发了微信。我想知道,最后他怎么样,情绪如何,是否得到父母的肯定和奖励。答案是否定的,他妈妈给我解释了前因后果。我理解孩子,也理解父母的心情。孩子教养的路上,我们都是一样,摸着石头过河,并不知道怎么样更好。但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关注青少年,越来越多的接触刚刚成年的孩子,以及观察和陪伴自己的孩子,我越发变得慈悲。我能清楚的感知到我自己带的每个孩子,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心愿,他们也免不了要经历挣扎。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度决定了,他们并不能完全脱离父母,完成成长过程。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才能保证他们之后的人生路越走越宽广,而不是拐进死胡同。因为约束,冲突也在所难免。作为家长,我们有高标准,有控制欲,源于我们对孩子深厚的爱,也掺杂了很多现世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期许,这也包括我自己。腿儿妹一直在给我上课,她让我不断地去放下和接纳,让我看到其实生活有多个面相,我可以调整视角,看看其他,而不是盯着一个面,一直在挑剔它的不完美性。因为这,我似乎对腿儿妹爸爸也多了些宽容,我知道他一直还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因为他的觉悟程度,生活经历等等,让他成长缓慢。这可能是很多男性身上都存在的,因为他们没有像我们一样漫长的孕育期,没有我们和孩子建立的独特链接,社会分工和性别定位等等,也进一步阻碍了他们学习如何成为父母。后天在家庭生活中,不断观摩和拉扯,或许他们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适当在承担些。不过,坚持要讨伐他们,认定他们诸多行为是缺乏责任感,只知道享受,不懂得付出,其实也是不公平的。没有人天生知道,我们都要后天习得,习得如何成为成熟有担当的个体。孩子也一样,他们其实上比成年人要脆弱得多,身体的力量,心理的力量,都还在生活中一点点蓄积,被视为天和地的父母亲和老师,或许无心的一句话,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我不知道是否在成人之后,我们中的许多,还会把这些象征权威的人士,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视为自我核心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认为我们足够优秀,而不是我们从哪里毕业,在哪里就业,有多少收入,相貌如何。即便那些性格张扬跋扈的,或许内心深处,一样的会有卑微感,只是表达方式看起来更具有攻击性,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种防御……
我也不知道怎么样更好,教养孩子的路上,大家都要砥砺前行。再多一点耐心和爱吧,毕竟我们曾经也是孩子,也有过那些委屈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