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玉爸玉妈、可爱的璞玉们:
见信好!如果说年轮是岁月留给大树的记忆,皱纹是岁月留给人类的沧桑,那么记忆就是我们本周生活的最好见证,在校生活孩子们并没有辜负,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周一的班会课上,我们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为主题,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生命动力。首先,我们带领孩子们厘清了天赋与潜能的含义,让他们明白“天赋”与“潜能”如同人生的两大引擎,唯有协同驱动,才能助力他们迈向更优秀的人生。接着,我们通过梅尔龙的故事进一步启发孩子:只有主动激发自身潜能,才能突破局限、发现无限可能,最终跑得更远。而激发潜能的最佳路径,正是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突破、成就自我。看着孩子们静心思考,认真书写的模样,能清晰地感受到,关于“可能性”的力量,已经悄悄住进了他们心里。
本周晨诵课正式开启“月之旅”主题学习。我们带领孩子们品读咏月诗歌,在字句间感受古代文人借月抒怀的细腻情愫,也让他们懂得:人的百般情感,皆可依托具体事物来表达,这份感知只需多一份细腻、存些许敏感便能拥有。
而比欣赏诗歌本身更让孩子们动容的,是这些传唱千年的佳作,让诗人的精神得以跨越时空、实现永恒。“月如眉”与“月如钩”同为新月,却因诗人境遇、心境不同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情感——这便是古典诗词独有的魅力。孩子们由此领悟当彼此的理解与共鸣悄然相通时,那份欣喜格外动人。
为什么要在当下阶段把这个课程带到孩子面前呢?因为五年级的少年正处在情感逐渐丰盈细腻的阶段。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优美的诗歌,让他们触摸美的事物、体会美的情感,读懂中国文人含蓄却浓烈的浪漫表达,为热烈的生命注入一份宁静与雅致。
再谈谈我们的自由阅读。开学初,我和孩子们有个约定: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但从阅读统计来看,孩子们的表现有所差异,有的孩子坚持得很好,有的则不容乐观。
需要明确的是,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并不意味着一天的学习就结束了。忽视阅读、敷衍约定,其实是对自身成长不够负责的表现。因此,当孩子还未养成阅读习惯时,我们必须主动帮他们搭建阶梯:可以陪孩子共读,和他们讨论书中内容,或是为他们营造安静的读书氛围。更重要的是,阅读不能停留在“读了”的层面,带着思考去读,才能真正吸收书中的养分。
说到阅读,就不得不提写作——如果说阅读是知识与感受的“输入”,那写作就是思想与表达的“输出”。经过三周的相处,我发现孩子们在“输出”环节存在些许问题,这也让我陷入深思:
为什么知道故事内容,却无法用自己的话转述?
为什么作文总是缺乏灵气,读起来平淡无味?
为什么明明讲清了文章框架,写出来还是混乱无序?
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始终无法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深入分析后会发现,核心原因在于书面语感薄弱与写作技巧欠缺。作文语感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力,涵盖开头结尾的设计、遣词造句的精准、过渡衔接的流畅、细节描写的生动,以及层次结构的清晰。但这些能力很难靠“说教”传递——课堂上教写作方法,只能让孩子“知道”怎么写;分析范文,只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可从“知道”到“会写”,还有很长的距离。
此外,缺乏思考习惯,是孩子作文“无话可说”“立意浅显”的另一大关键。所以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平时要多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多和他们聊这些问题:“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可能会有什么后果?”“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或教训?”“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怎样能把这件事的细节写得更生动?”长期这样交流,能帮孩子养成“以小见大”“于平淡中见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要知道,写作和骑车一样,是需要反复练习的技能——任何能力的形成与熟练,都离不开聚焦式的大量训练。希望我们能共同发力,帮孩子攻克写作难关。
另外,下周二将迎来秋分节气,我们会与少年们共同学习这一传统节气知识。秋分时节,正是农民们最忙的时刻,他们一边收割成熟的作物、享受丰收喜悦,一边播种新的种子、孕育来年希望,这份收获正是日常辛勤耕耘的最好见证。
要敲黑板,说重点啦!
趁周末,请家人们带少年走出家门,沉浸式观察秋分物候:看花草树木的季节变化、飞鸟的活动踪迹,听林间虫鸣的节奏,赏天空流云的形态与日出日落的光影,感受秋风带来的微凉。总之,走出家门,带着全副身心认真观察,将这份来自“自然课堂”的鲜活知识记录下来。
记录的格式包括:观察地点,观察的事物,有什么变化。
温馨提醒:
1.进入秋季,天气干燥,提醒孩子带好水杯。
2.周末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3.吉他练习c和f和弦间的熟练转换,熟练之后可以尝试练习《小星星》第一行左右手的配合并拍摄练习视频发送小组群。只有在指尖反复触碰琴弦的过程中攻克疼痛才能让音符变得更动听,让成长的旋律更响亮。
璞玉教室守护者
202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