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脂砚斋的评语中,每批及贾雨村,必重重再加“奸雄”二字。周汝昌写贾雨村的文章,题目就用了红楼梦原文中平儿的一句骂——饿不死的野杂种”,可谓声色俱厉。且开篇就是定论——“贾雨村是个大奸雄,两面派”。但从《红楼梦》原文来看,贾雨村“奸雄”确是天性,却不见得从来持心不正,他的奸雄手段,也有个养成过程。
贾雨村出场,先于贾府主线的出场,贾雨村下线,后于贾府覆灭才下线。曹雪芹安排这个人,是贾府主线之外人物中,笔墨最重的一个了,所以形象不会单薄,层次一定丰富,人设不会始终如一没有变化。
贾雨村第一次出场,是在街上遇到甄士隐,于是跟他入宅闲话。从丫鬟娇杏的眼中看贾雨村的形象——“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而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目,直鼻权腮”,娇杏又想到——“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
长得“腰圆背厚”,“生的雄壮”,再加上才学过人,小时候应该吃的挺好,营养还不错,且还有余财可供读书,说明早年家境尚可。
但他目下住在庙里,卖字为生,衣衫褴褛——住不起店才会到庙里蹭住;饭钱没着落才会卖字为生;古人出门时,必定要穿自己最好的衣服,一是为面子二是为礼貌,读书人更是如此,何况贾雨村这趟出门是去见客户的,说明这一身“褴褛”,已经是他最好的衣裳了。这个时候,贾雨村已经不是一般穷,而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自小穷成这样,不会还有能力读书。
又借甄士隐的口说到贾雨村“父母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他一身一口”,从“一身一口”可知他目前还未成亲,说明年纪不大,最多弱冠之上,绝对不到而立。这个年纪的人思想还是很单纯的,爱做白日梦。所以贾雨村才会因娇杏回头看他两次,“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红尘中之知己也”。
总结一下就是——贾雨村小小年纪经历家境败落人情冷暖,却能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且胸怀大志。虽然充满幻想渴望爱情,但见到心仪的女子,却神态大方行为守礼,若是涎瞪瞪一双馋眼对着娇杏上下睃视,任他身材再高大,娇杏也不会觉得他“如此雄壮”。“雄壮”二字,既是外形也是气质。
贾雨村行事也算潇洒坦荡——甄士隐因县令来访不得不陪坐在侧而向贾雨村致歉时,他回答得十分得体:“老先生情便,学生常造之客,稍等何妨。”给甄士隐留足了余地,也给自己留足了面子。有几人经历如此磨难、处在如此窘境,能像贾雨村这样既不自怜自艾妄自菲薄,也不自暴自弃愤世嫉俗?这个时期的贾雨村,说句“人品贵重”也不为过了。
脂批说他是“破落诗书子弟”,贾雨村也确能端正自持,也说明贾雨村小时候,家境还没到十分艰难要为生计张结钻营的地步,还讲究得起礼仪家声,把贾雨村培养的不错。说他此时两面派、奸雄,我是不信的,说他存心巴结甄士隐以图资助,我也是不信的。
他跟甄士隐的交往,我认为就是读书人之间的君子之交,投契而已。心中即使有一点得到资助的期盼,也就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自己绝不会开这个口。从他跟甄士隐的交往中,次次不是偶遇,就是甄士隐主动邀请,就能证实这一点。
但贾雨村拿到甄士隐的资助,不及面辞即刻买舟北上,虽然是因年轻气盛和追求功名的迫切心情,毕竟有些不通人情,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用忘恩负义形容就有些武断了,还是阅历不够思虑不周之故。
我们老家有句俗话——“不肯见的人也得见三遍”,贾雨村却连个万一都没想过——万一此科不中,不见得人人都是甄士隐,连好好道别都不曾,再遭困窘需要资助,可就很不好意思了。何况贾雨村在甄府亲见县令来访,还坐了很久直到晚间留饭,关系很不错,不难看出甄士隐虽是白身,还是有些社会能量的,而贾雨村明显没去琢磨这里头有什么可做的文章。
所以他拿钱就跑,招呼都不打,留下一句“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是有其身为才子不拘小节的率真的,也看得出心性还幼稚,城府不够,再加上性格着实急躁,才会做出这种不近人情的事。
贾雨村讨娇杏的事,也被诟病不少,认为甄士隐人走茶凉,贾雨村忘恩负义不把恩人家属放眼里。人走茶凉真否认不了,忘恩负义也是的确忘恩负义,但这件事上,贾雨村确有无法言说的隐情。
娇杏白天才看到贾雨村,“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只听一片声打的门响”,“本府太爷差人来传人问话”。如此行事委实叫人难生好感。但有个条件值得注意,贾雨村是新官到任当天在街上看见娇杏的,也就是说,站在贾雨村的立场,大晚上的传人问话也不是个很好的选择。
古代新官到任的程序很复杂,贾雨村当天的行程很满,大概流程是——城外驿站斋戒期满,使人通知衙门自己到了,差吏带仪仗官轿来接,随行还有官员代表(下属)、学生代表(生员)、群众代表(乡绅父老等),接回衙门换上官袍,再坐轿乘仪仗在主要街道转一圈,敲锣打鼓通知百姓“我来了,望知会”,然后去神庙祭祀,通知本地当职神仙“我来了,情关照”,再往衙门祭祀,这个不知道为啥,大约是通知门神“我来了,请接待”?然后接见下属,听取工作报告,之后还有宴会,宴罢方能休息。可这还没完,接下来每天都有繁琐的仪程要走,得忙上好一阵子。
贾雨村一路奔波前来赴任,城里城外折腾一圈,在衙门又折腾一通,还要安顿家人行李,应该非常疲倦了,却连一夜都等不得,当晚就来传人问话。按照常理,就算忘恩负义欺凌恩人,也不必急在这一刻。所以更合理的解释是贾雨村白天看到娇杏勾起旧情,心潮澎湃之下别说那点疲累,连时辰、礼仪、脸面什么的统统顾不得了。
贾雨村看见娇杏时,对甄家近况就应该有所猜测,而这关系着能不能娶到娇杏,所以百忙中还要抽空打听甄家情况。甄士隐跟着“神仙”出走,在当地算个奇闻,差吏们每天在街上跑,不会不知道。所以他不难得到甄家败落投奔封肃、甄士隐不知所终的消息,而他最想知道的娇杏情况,却不便打听。
设想一下——新知府头一天报道,就跟一群初次见面的下属或生员、父老、或是胡同串子一样的衙役打听一个偶遇的丫鬟?是怕香艳故事传的不够快、传播面不够广吗?所以他只能亲问甄家人。
对贾雨村来说,甄家人在他心里的排序大概是:甄士隐—娇杏—没了。或娇杏—甄士隐—没了。而甄士隐不在家,使得讨要娇杏有了可能。正是这个可能性让贾雨村瞬间兴奋起来,脑子一热就做了传人问话的决定,如此行事,倒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
首先,甄士隐既不在,娇杏就不再是恩人的丫鬟,勉强可以惦记了。娇杏既可以惦记,以贾雨村一贯的急脾气,自然是越快越好。而他越是想要娇杏,就越不便亲自登门。
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之下,以娇杏丫鬟的身份,或以后妾室的身份,贾雨村都不便亲自跑这一趟,否则看上去不是急色就是逼迫,好说不好听,甚至显得小题大做别有用心。再者甄夫人是女眷不便亲见,即使见了,他能跟甄夫人打听娇杏的婚事?能跟甄夫人说:“把娇杏给我吧”?这不是把贾雨村当朝官员的面子丢粪堆里摩擦?
这种事只能跟封肃说,所以贾雨村当晚原本的计划就是要见封肃。既不能跟甄夫人说,又不便亲自登门门,封肃又不是他正经恩人,那么贾雨村自持官员身份,大晚上把封肃请来问话,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若甄士隐在家,贾雨村会这么做吗?不可能,他没法开这个口。会大晚上传甄士隐去问话吗?更不可能,即使对恩人毫无尊重,为自己名声计也不能这么做。会不会亲自备礼上门拜访呢?自然是会的,出于礼节还会常来常往,不论甄士隐是穷还是富,穷的话更得偶尔接济着,会不会帮忙寻找香菱?尽全力不一定,但一定会去找人。说难听一点,毕竟他还想找机会试探着讨要娇杏。
贾雨村这么个着急往上爬的人,妻子过世后却没有借机攀附高门富户,而是立刻把娇杏扶了正,可见对娇杏是有感情的。前文也说过贾雨村把娇杏看做“巨眼英豪”、“红尘中知己”,这份感情多少超越了时代观念的局限。
古代男人看待女子,不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妻、妾),就是玩物(妾、妓),但贾雨村对娇杏的感情,是因感念知己而升华了的、接近于爱的感情,很类似《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设计的理想爱情了。
所以行事固然可恶,却也见得一点真性情和一丝天真处,再加上他性子自来急躁,才把事情做的既不老练又显刻毒,不好看相。至于差人进门高喊“甄老爷在哪里?”就不必当真了,差役嘴上一提,是必需提这一句才能成个体统,遮掩出些体面,挂在嘴上权做托词罢了。
再看贾雨村为官如何,从原文来看,算得上清正廉洁的好官。
曹雪芹给他官场失意的原因总结是——“虽才干优长,未免有贪酷之弊,且恃才辱上,那些官员皆对他侧目而视”。
参考官员弹劾他的折子:
一、“生性狡猾”——可见很有手段,使上司吃了些苦头。
二、“擅篡礼仪”——可见傲慢自负不肯好好奉承上司,不按时节孝敬问安,说不定瞧不上人家无德无能,连行礼都不肯好好行,也可见贾雨村一贯的不拘小节。
三、“且沽清正之名”——可见“贪酷之弊”也有水份,“酷”可能有,“贪”却未必。
四、“而暗结虎狼之属”——上句“沽清正之名”,这句不该是“而暗行贪酷之实”吗?却转说结交虎狼,可见“贪”是没啥证据的。且说明贾雨村尚肯施助他人不算吝啬,否则也结不起什么属。“虎狼”二字,应指结交非常之人,比如酷吏暗探绿林草莽之类。
五、“致使地方多事”——可见百姓不懦弱,贾雨村若不行善政,百姓又怎敢头铁?
六、“民命不堪”——酷吏手段之下,上司“护官符”内之属大概挺憋屈的。
看得出贾雨村初入官场时还算清廉,便有敛财之事,也不会过分,有原则有底线,“才干优长”是指有能力有办法,还做了些实事,这能说不是个好官吗?
他自身既不贪墨,对上峰也不贿赂不讨好,更不讲情面,不然也不能把人得罪光。从一个“皆”字能看出恃才“辱”的“上”可不是少数。
这一切说明贾雨村第一次为官时,还是个理想主义者,否则不会以为凭自身才干就能平步青云,对上级傲慢不顺服,也是他对官场生存之道没有深刻认识的表现。而他被弹劾罢官的根本原因,怕只有“恃才辱上”罢了。
贾雨村丢官之后的态度我是很欣赏的,不去上司门前哀告认错自讨没趣,也不去四处奔突打探门路,而是“担风袖月游览天下名迹”,“担风袖月”何其风流洒脱,是文人风骨。
贾雨村游览天下到了扬州地面时,因贫病交加盘费不济,才不得不求馆谋生,做了黛玉的家教老师。清朝时百姓间流传一句俗语:“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贾雨村多年为官,也做了一任知府,他若搜刮了“十万雪花银”,何至于旅游一圈就穷到这地步?
书中说自儿子去世后,林如海才有了把林黛玉“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的想法。方“欲聘一西宾”,原文中“欲令她识得几个字”这句话,虽是古人常有的谦辞,也可见此时林如海还没有系统教导林黛玉学问。
林黛玉进贾府时,说“才念了四书”,四书者,《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并不是李纨学的女四书。四书既是才学的,必定是贾雨村教的,且还学了诗,贾雨村本就诗词不俗,林黛玉能在大观园诗社中屡拔头筹,自然是兰心蕙质天资过人之故,贾雨村的功劳也不会小。
古人对老师十分敬重,林如海又是读书科考出身,自然会对西席更为礼待。可贾雨村把林黛玉教的这样出色,却没有借机求盐政大人帮自己周全走动以求一官半职,他甚至绝口不提。有内心骄傲开不了口的缘故,也能证明贾雨村风骨尚在,不肯低声下气乞求施舍,而是在等自己的机缘。
那么贾雨村是何时开始彻底变成个不择手段的奸雄的呢?不能否认贾雨村确有确有脸酸心硬刻薄寡恩的奸雄心性,从讨要娇杏一事可见端倪,但要彻底黑化,变成平儿嘴里“饿不死的野杂种”,还是有个转变的契机和过程的。
转折点就在林黛玉母丧守孝时期,贾雨村不用上课,每日出门闲步,这日偶至郭外山上,见一破庙“智通寺”,门上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此时贾雨村去官已久,在馆也有年余,可运道还不眷顾、机会久久不至,心灰意冷可想而知。这时候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对他的意义应该不啻醍醐灌顶,令茅塞顿开。
想贾雨村凭一身才学一科即中,年少得志官运亨通,一路做到四品知府高位,自以为前途无量,是为“身后有余”。恃才傲物不通世故开罪上司,是为“忘缩手”。经年漂泊无定,空有凌云之志却宦途困顿,是为“眼前无路”。“想回头”三字,更击穿了贾雨村文人才子“担风袖月”的自欺欺人,这一路行来,想必他心底早“想回头”。
贾雨村的所谓“想回头”可不是回到官场这么简单,而是一次彻底的反省。他在怀疑自己坚持的底线是否正确,在犹豫该不该放弃原则放低身段不计声名,跟过去不齿之人为伍,做过去不齿之事。就像现代戏剧表演教学中“解放天性”一样,奸雄之心到此刻才如猛虎出岬,气势凶猛一发不可收拾。
这两句对联当然能从多角度理解,但修者见修俗人见俗,贾雨村可不是什么“有宿慧”的人,看见这幅对联,他心底怕是彻底“翻过了筋斗”,把过去一切全盘否定,要“重新做人”了。
下山离开智通寺,在酒肆遇到冷子兴时,贾雨村行事就已经比前大不相同。他跟冷子兴“旧日在都中相识”,“二人说话投机,最相契合”,那为何此刻才问贾府事?贾雨村原话是:“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古代人情社会,攀扯不上的都要想办法攀扯,贾雨村却没这么做,甚至从不曾留心,名门望族公侯世家互有勾连,问知一家就能一通百通,而他明显一概不知。
可贾雨村这一留心就不得了,把贾府诸事打听得事无巨细,还连解释带评说,句句好话字字奉承。他吹捧贾宝玉的话,若通过冷子兴之口传入王夫人和贾政耳中,怎不得个“知情识趣颇有见识”的初印象?
态度既变,行事作风一时间却改不过来。从他得贾政之力恢复官职后,处理薛蟠打死人案就能看出来。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章中,贾雨村听完案情,一句“岂有这样放屁的事!”脱口而出,立刻掷签子拿人。我不觉得这是奸雄假话,应是他过去行为惯性所致。曾经的贾雨村必定嫉恶如仇且手段凌厉,否则身为官员又在堂上,拿人就罢了,不至于说出“放屁”这样的激烈字眼。但贾雨村毕竟不是原来的贾雨村,门子一打眉眼官司,他就赶紧找借口退堂,带门子入后衙详细问询。
这门子来得巧,恰在贾雨村“想回头”的关键时刻,这大大缩短了贾雨村探索学习“回头大法”的时间进程。是门子天纵奇才英雄无觅?非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贾雨村若是没“想回头”,即使遇到这样“人才”,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说不定反吃一顿板子。
贾雨村运气不差,这门子真真是个妙人,做贾雨村的“回头师”绰绰有余。往大处说,“护官符”一出,三言两语拨云见日,把官场潜规则阐述得入木三分。往小处看,他补充案情、做出分析、给出方法,把个“葫芦案”剖析得清清楚楚、安排得明明白白。这门子运气原也不差,老油条遇到小菜鸟,本是各取所需的局面,正可狼狈为奸,可他太过年轻狂妄,一个不小心就用力过猛。
做生意不能把货发了再补合同,面试时更不能把本事交代得事无巨细,得细水长流,挤牙膏那样每次挤一点点,天天挤天天有,让领导时时有惊喜,方显你这员工的价值。而门子对贾雨村一开口就推心置腹,把自己所知所会的竹筒倒豆子一样全部倒个干净,那留着他还有什么用处?他更不该态度傲慢对领导做出评价更兼语带讥讽,这可不是一个马仔该有的态度。之后被寻个错处发配了事,也是门子自作孽,“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门子显然还没“翻过筋斗”,虽手段毒辣,尚可拿捏,若叫他“翻过筋斗”,岂非比贾雨村这个奸雄还要更奸十倍!?这样人物放在身边,叫贾大人如何安枕?必须狠狠收拾!
可笑贾雨村之前才因“恃才辱上”丢了官,转身就把“恃才辱他”的门子发配,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双标狗无疑。更可笑门子悉心教授导贾雨村如何耍弄权术囫囵判案,却被“请君入瓮”,也不愧现世报的经典案例。
然而“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贾雨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迅速打开视野刷新格局,屈判香菱放跑薛霸王,造业夺扇逼死石呆子,将甄士隐雪中送炭之恩抛诸脑后,把“护官符”上贾史王薛讨好个遍,给四大家族提交了一份大大的投名状,自此奸雄手段方始养成。那以后四大家族势败,贾雨村做出两面三刀落井下石的事,就完全在意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