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82
今日启发:
Elton:
第五章 古代文化的新走向
第四节 早期儒学教育的兴衰
奈良时代的儒学教育
初时作为中央大学的大学寮,主要招收上层贵族子弟,就学状况并不理想。式部省招聘儒学教官也不如预期,地方国学师资尤其不足,给当时儒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朝廷振兴儒学教育的决心并没有改变,他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奖励儒学教育事业。比如,优惠学生或毕业生,支付卑姓者的衣食费用,给优秀毕业生授予田地和晋升官位,还让一些有学识的寺僧还俗,担任教官,乃至采取有才干者犯了罪也免罪的极端措施等,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为配合儒学的教育,在大学和国学设置的庙堂,效仿大宝元年(701)最初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两季举行的释奠仪式,举办祭孔活动,除了奏乐、供祭品外,还加上讲授儒学经典。神护景云元年(767)春季,称德天皇行幸大学时,也举行了这样的释奠仪式。总体来说,奈良文化时代儒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奈良时代能编纂出《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怀风藻》《万叶集》等文学史书、和歌汉诗集,与这一教育体系的完善是分不开的。
图片
平安时代的改革
9世纪平安文化时代前期,为了适应国情,进行学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减少算道生,增加明法生的定员。特别是从明经道划分出来,专门增设文章道,强化汉语、汉文的熟习,以便学生更自由地阅览儒典,更好地把握儒学的精髓。比如,延历十七年(798)规定,选修明经者,首先要会《诗经》的读音;选修史学者,首先要会《史记》的读音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汉文和文史的教育,而且加强了大学的教养素质,深受贵族及其子弟的欢迎,从而成为当时大学教育的根基。为此,大学规模扩大,约于贞观年间,9世纪后半叶,明经道的规模最大,学生达400人;其余的纪传、明法、算三道,学生各20人。其时,没有学生专攻音、书学科。大学寮的课程设置,确定为明经、纪传、明法、算等四道。
大学寮的毕业学生,经过国家考试,取得博士,经过“方略试”合格,再取得秀才身份,方能进入仕途。所谓“方略试”,是当时朝廷录用官吏的一种考试形式。在律令制下,是秀才考试的一种科目,一是试题涉及国政的根本问题,二是考生需要用汉文来书写答案。地方国学则改变了奈良时代由于教官不足,数地只设一所国学的局面,一地设一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