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秋月两相和” —《苏轼十讲》第六讲“王苏关系”读后感

王安石和苏轼二人均列“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学造诣一直被世人推崇。

但他们的政见不合,一位力推“变法”,一位反对“变法”,他们政治上的敌对关系历来被世人深感遗憾。

经历宦海的沉沉浮浮后,两人却在诗、佛领域取到了高度的契合,以至于彼此都有了比邻而住的想法。这让同时喜欢王安石、苏轼的世人有了些许安慰。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中期集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文化巨匠,但各有侧重,相对而言,政治上王安石的影响胜于苏轼,而文学上苏轼又比王安石略胜一筹。

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旷世奇才当初有了怎样的相遇?他们是如何从政见不合到相谈甚欢以至惺惺相惜?朱刚教授的《苏轼十讲千》第六讲“王苏关系”旨在通过相关的文本解读来梳理和验证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

那么怎样理解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呢?

王安石和苏轼虽是政见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之人。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其中的是非功过是一个大课题,非我们一般庸人所能评说。但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确实无可争议,就是为国为民,不为一己之私。王安石想回归“三代盛世”,改造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的更美好。初心是美好的,但“新法”真正实施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王安石的变法造成了“新旧”党争,在党争的内耗下,北宋的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也是王安始料不及的,更是不愿看到的。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但对于王安石的人格和人品,都是正面评价,持积极态度。

苏轼是一个真性情,他为国为民,无私无畏,敢言敢说。

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苏轼都是坚持人民的利益不放松。正因为他不为一己之私,他才敢于挑战朝廷、宰相的权威,反对“新法”;当司马光重新被起用,全面废除“新法”时,苏轼又实事求是的指出“新法”中对人民有利的条款要保留。苏轼既不依附王安石,也不附势司马光,他是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想说。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士大夫,他们都是替皇帝筹谋划策之人,至于皇帝要采纳谁的意见,那也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他们之间不存在什么生死不可解的冤仇。

当王安石退休,苏轼经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回来,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冰释前嫌。这样两个光明磊落之人、当时的文学巨匠,肯定是惺惺相惜,有见一面的愿望。

到底是王安石主动到江边迎接苏轼,还是苏轼早已经向王安石表达了见面的意愿,已经无从知道。

但可以想象这样两个文学“大咖”相见,那场面、那氛围肯定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既风雅有趣,又意味深长。

无论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安石,还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苏轼,都经历了宦海的浮浮沉沉,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对生命的价值都有了长时间的思考。

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道德操守,对抗现实的打击和磨砺,巍然不屈。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佛学,希望通过参禅悟道,找到超脱现实的精神之路。

王安石和苏轼这样两个“神仙级”人物,“春风雨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他们肯定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所以,彼此才会有比邻而住的想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