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贷款人”的来源:
央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和功能起源于英国。在18世纪,英国的银行业非常不稳定,经常发生金融危机,对英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英格兰银行就尝试着在非常时期为其他的银行提供贴现的业务,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来缓解市场的恐慌。
以上的现象被一个叫沃尔特·白芝浩的记者观察到了,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如下的白芝浩原则:在恐慌的时期,只要银行和金融机构有优质安全的抵押品,央行就应该放款。但是,另一方面,央行也需要对这种临时应急性的放款征收一个比较高的惩罚性的利率,以证明银行和金融机构是真的需要现金,防止没有借款需求的机构搭便车。
“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金融市场主要靠信心为维系。任何形式的金融危机,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语言,要遏制危机,就要打破语言,最后贷款人在某种程度上就起到这个作用;
从普遍性来看,金融市场发生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从流动性问题开始。而流动性跟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关。金融机构一般都是短借长贷,其吸纳的储蓄期限很短,但是放出去的贷款期限又很长,发生一点风吹草动,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可能会一时半会儿收不回来,这样就会发生流动性问题,就会使资金枯竭,资金枯竭又会导致形成恐慌性的抛售,给市场释放压力和悲观的信号,这时,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给金融机构提供了贷款,往市场注入流动性,金融机构的危机就会被打破,危机自然得到遏制。所以最后贷款人是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给金融体系设置的一个最后安全屏障。
“最后贷款人”的案例:
1929年经济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
1929年10月,美国的股市发生崩盘,接着许多金融机构挤兑清盘,企业破产,全球经济大地震,进入大萧条模式。
当时美国奉行古典经济学理论,即绝对自由的市场理论,所以美国政府、美联储都主张按兵不动,让市场自己痊愈。结果危机愈演愈烈,到了1932年,美国的股票下挫将近90%,30%的银行破产,大量企业倒闭,1/4的美国人民没了工作,美国的危机很快蔓延至欧洲,影响可谓之大。
反之,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央行形象。2007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住房抵押贷款出现了大量的违约,很多金融机构血本无归,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一年之内美国的股市下挫将近40%,美国失业率飙升。这时,美联储协同全球主要国家积极救市:在2008年10月,G7的央行和财政部共同发表声明,将积极采取措施,避免重要的金融机构破产,来恢复市场信心。更重要的是,美联储加大了对各个金融机构的贴现,保证使其能够正常获得现金,同时为了防止货币基金的挤兑,开启了新的流动性支持计划,向银行提供贷款,然后让银行去购买货币基金,平息投资者的恐慌和出逃,由于各国央行的及时干预,这一次的危机时间和社会动荡都小于1929年那次。这次,央行作为金融系统的最后贷款人守住了金融市场安全的最后壁垒。
文章资料来源于香帅《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