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就喜欢写东西,繁忙功课间隙总要抽空写点什么。到了时间充裕的大学,反倒忘了这一茬。偶尔想起来,总有理由:人生漫长,青春短暂,为什么在该去约会看电影的美好年纪,把自己锁在几平米的角落,守着一台电脑呢?况且,年纪太轻,阅历尚浅,没有社会积淀,也写不出什么深刻的玩意儿来。于是便真的半途而废了。
前几日看到一篇文章,是个新锐作者,说明知三十年之后看现在的作品会羞愧骇笑,但一直坚持不懈。因为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风格。想来深以为然,十八岁为赋新词强说愁,二十八岁就可能会有所感悟,到了七十八,估计才能看透彻。如果活不到七十八呢?万一在等待成熟深刻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练习而文思枯竭了呢?
于是开始修改2015年夏天完稿的短篇小说。时刻苦思冥想故事情节,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改写完,给闺蜜和她男友试读,两人观点一致:没有血肉,只有骨骼。而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不喜欢那些形容词堆砌的描写,喜欢跌宕的故事情节。所以去掉多余的形容词,多用动词和对话。又说我的故事发展又太快,人物也不够鲜活。闺蜜补充:“如果你想写一个人狠厉,不要说他狠厉,要写几件事几句话来表现他的狠厉。”心有戚戚。
问题又回到了没有社会阅历上去。一个贪腐的高官,锒铛入狱,究竟所为何事?妻子又是如何雇凶除掉证人而救出丈夫?怎样才能用寥寥几笔突出这位妻子的手腕强硬?这些我从未经历过的故事,该如何写出一句句对话和具体细节?闺蜜男票说,写作需要无穷的想象力。你且闭上眼,走进那贪官的宅子,院里的一草一木,屋内的家具陈设,他强势妻子的容颜体态,以及说话的语气。一点点去想,闹不懂的去知乎搜一些真人实例,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改编创新试试看......略有所悟。
还有那篇自传体小说,一章几千字,我已经修改了好几天,读来仍不能满意。发给一起长大的文艺基友,他给的评论是:不比当年的郭敬明强多少。一直看不起郭之流,没想到跟他一个路子。当时就羞愧难当,隔着千里之遥,居然脸上发烫。他说不如再看看滕王阁序,既有语言之美,又能读出快感。“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写成什么样,而是写。萧红的《呼兰河传》也完完全全是琐事,不也写得很好嘛!所以我强烈支持你写下去,哪怕只是给自己看,给懂的人看。
回望我停止写作的那些年,脑中空空,仿佛失落了一段岁月。所以没什么可说的,写吧,就当是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