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汀一
偶然听到这首《是你想成为的大人吗》,尤长靖清新明亮的嗓音,真挚简单的歌词,都让人忍不住想起青春懵懂的时光。
青春,一个只是想到就冒星星眼的词语。
我是在我们村镇读的中学,离家近,校长又是自家亲戚,感觉初中和小学区别不大,身边也都是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没过过集体生活,不懂走读生的不开心。去食堂打饭都能碰到亲戚,再加上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是有那种走到哪里都不怕的底气的。
那时的我,好比井底之蛙,不懂山外有人,人外有山。
读高中的我,才知道自己并没有很优秀,才知道不是所有的过期书本都有发霉的味道的。高中里人才济济,各大村镇的孩子都涌过来,自己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离开熟悉的小村镇,在县城里没有那种“这是我的地盘”的熟悉感和归属感。我开始变得沉默。
高中生活单调枯燥,高一到高三,都是100多号人在一起学习,当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直到读大学后,听同学说他们班都是50多个人而已,意识到河南和别的城市不太一样。
当时每天是怎么度过的呢?每天都在想些什么?是一次次试卷发下来后忍不住骂自己是猪,这么简单还做错,或是长大后自己要找个什么样的另一半?
我那时候真的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班里人太多,老师们注意不到我这个平平无奇的学生。自己也没有那种鲫鱼跃龙门的远见,只是单纯做着那个年纪该做的事情而已。认为自己3年后读个大学,毕业后赶快挣钱,然后过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余生就这么过也挺好。
内心根本没有什么名校概念,更没意识到高考分数会对以后的生活质量影响那么大。如果有时光机的话,真想再来一次高考。
回到高中,把那道直到毕业也没搞懂该选暖流还是冷流的地理题搞明白,问一下有好感的男生填的什么志愿,性格再变得活泼些,该表达时就表达,想想都开心。
可是人生只有一次,世上没有后悔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那时候的想法多简单啊,十八岁,可以无忧无虑做梦的年纪,就连空气中都散发着青春的生机。那时候的愿望就是毕业后,花着自己挣的钱,一年至少旅行两次,再找个喜欢的人互相托付终生。
然而梦想很美好,现实很糟糕。
第一次去面试时的忐忑,第一次搬家时的恐惧,失恋时的愤怒、不甘。被公司坑到进派出所时,闯过一关又一关。
成长本就是喜悦和眼泪并存,每一份经历,到最后都是财富。越坎坷越珍贵。
希望我们都能在垂暮时,和孙子孙女说“你爷爷/奶奶这辈子啊,没有辜负自己,长成了自己期待中的样子”。
就像歌词中唱的那样“要做会发光的大人啊,不怕孤单的长大,要做会发光的星星,多远多疯多痛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