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第二天,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是还是感到信息量太大,时间过得太快。中午时分休息了20分钟,半梦半醒之间,各种PPT的画面、各种文字和自然风光、无数的个同事和学生的面容——组成的看似繁杂却又丰富的画面——不停地在脑海中跳跃着、奇特而兴奋着。有一点疯狂,仿佛一种少有的巅峰体验。
以下是今天的“三二一”方式的分享——
三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加一个)
1.河南的李建华校长,他也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他说他的演讲就是讲故事:给孩子讲故事是为了哄孩子睡觉;给大人讲故事,是为了让大家醒来。他告诉我们,在不确定的时间,要做一个确定的自己。“做一个校长,要看得见师生的模样,捧得起师生的欢畅,接得住师生的忧伤。”他还说,师生们的安全感,是爱出来的。
2.特级教师赵群筠,她转述了一位学生的观点:学习是属于学生唯一严肃的艺术,却又是他人的唯一自由的艺术。作为孩子,他在抱怨那些没有意义的学习。赵老师还说,当你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时,他就可以去思考,去行动,就会倾向于做出正确的合适的选择。在孩子的认知能力之外,还有非常丰富的“非认知能力”。学习的意义不是在于传递知识,而是帮孩子成长。孩子们好像比我们活的更为真实,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也要给他们一个成长的空间和陪伴。
3.张家港市的刘慧校长,她创造出一个诗意的校园空间。她说,学生为什么进学校?是为了学做人,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完整的人(梁启超)。她特别注重语言的价值,说:我们生活在怎样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于是,她把草坪里面的“禁止入内”的警示标牌改成了——“除了春天,禁止入内”。
4.爱卡的张良校长,他提出要重建科学的道德观,提出三种思考的路径。一是从规则条文到伦理精神,二是从私人生活的公共生活,三是从个体变化到团体动力。其中的第一个方面——“从规则条文到伦理精神”,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思考到,我们制定规则究竟是服从规则本身,还是服从学生这个人的全部。我们的管理条规的“严格”,是为了什么?是要干什么?如果在伦理的层面,我们究竟要如何做,才是真正的体现了人性,体现了道德教育的本质?我们绝对不可以遵循“简单粗暴,行之有效”,不能为了叠军被的整齐,让学生不敢摊开被子睡觉。
二个可以运用行动的地方(今天加一个)
1.校长60秒。还是李建华校长,他每天清晨会录一分钟的《校长60秒》音频,发给全校的师生。内容可以是给师生的祝福,也可以是一段哲思,或者生活的感悟。他想要给到师生们安全和特别的对待。我想,除了音频的形式,可以是文章,或者是故事的分享。可以在生活中继续这样做,不一定在全校,可以在小团体里面;不一定是我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团队来共建。如果是班主任,每天做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加强跟孩子们的联结。
2.行为银行。苏州的徐瑛校长,她说,把心理学和教育更好的结合,可能才是更好的教育。如果研究人的动机,那些外在动机,包括名誉、地位、金钱,仅仅是满足欲望;而内在动机,比如胜任自主、联结,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老师来学校是陪孩子过日子的,校园应该是孩子们快乐徜徉的地方。她利用动机理论,在学校建立了“行为银行”超越了学生居于被动的操行评分,让孩子自主选择良好的行为,积累一定的银行积分,就可以兑换自己想要参加的各种兴趣活动或实现一些愿望。这些活动包括让校长和他一起吃饭。
3.一堂诗歌课,也是人生课。前面的刘慧校长到昆明丑小鸭学校上了一堂诗歌课。她把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这一首诗《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里面的几个关键意象隐去,变成一道填空题,请孩子们自己创作,然后再呈现出来。结果异常精彩,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心,有着非常美妙的表达。
一个可以创造分享的地方
华东师大附属杭州学校马骉校长,他放在办公室里面的一幅字是有五位学生写成,内容是“为学生代言”。他说,他做校长,每次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去问计于生(师)。他还说,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小题大做,要认认真真大张旗鼓地去做。疫情期间,他们学校来了一只流浪狗,生了六只小土狗。于是,他请政教主任来想办法,请学生们组团队、做方案,发起了一个“校园流浪狗救助计划”的生命体验活动。孩子们从体恤到体验,再到体悟,感人至深。
由此想到,在学校中要有一种发现的眼光,把一些小小的事情变大,变得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我们可以去行动的。比如青春期学生们喜欢的国服装扮、学生们的发型、网络手机游戏、家庭关系、恋爱与交往的话题,都可以邀请学生参与策划,发起一些有意义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从中体验、学习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