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5日凌晨,一架小型飞机突然坠毁在首都机场附近,顿时火光冲天,现场惨不忍睹,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两具烧焦的遗骸紧紧抱在一起。
当救援人员费劲地分开两具遗骸时,人们的脑袋“嗡”地炸开了----中间竟有一个公文包,打开一看,里面的科研资料完好无损!现场人员顿时扑通跪地,失声痛哭......
生死瞬间,用生命保护资料的英雄就是:郭永怀先生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国际著名的力学家,我国唯一横跨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尖端领域的科学家,也是唯一被授予“烈士”称号的“两弹一星”元勋。
他的师兄钱学森得知噩耗后,悲痛地说,美国人说我1人抵5师,而郭永怀是1人抵10师。
郭永怀牺牲时年仅59岁,他用生命守护的这份资料乃国家无价之宝,在他遇难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可惜,郭永怀先生再也看不到了。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距离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总部刘公岛约70公里。
在祖国饱受欺凌的年代,他从小立志报国,又聪慧过人,从农村学堂到青岛大学附中,从南开大学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一路开挂,直升到最高学府。
1938年,他参加海外留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3000多名考生中,力学专业只招1名。
巧的是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三人同时考出了高分,并列第一名,三人同时被录取。
1939年,他登上了海外留学的轮船,当得知途经日本签证时,他愤然撕毁护照,当即下船,宁可不去留学,也要守住那颗中国心。
第二年,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顺利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三人仅用了半年时间,都拿下了硕士学位。
当时的系主任赞叹不已:“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在这里,他遇上了师兄钱学森,两人一起师从世界流体力学大师、被称为“航空之父”的冯.卡门教授。
当时,郭永怀的博士论文选择了最有挑战性的“跨声速流动研究”,并一举拿到了博士学位。
导师冯.卡门推荐他到正筹建的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工作,在康奈尔大学,郭永怀如鱼得水,实现了事业与爱情双丰收。
在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领域,他首创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从而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大支柱之一。
1947年,郭永怀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李佩,作为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会长的李佩来康奈尔大学留学,两人一见倾心、志同道合,次年2月,才子佳人喜结伉俪。
在郭永怀夫妇心中,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像郭永怀这样杰出人才,美国根本不愿放手!
他断然拒绝种种诱惑,由此上了美国的黑名单,面对美方的百般阻挠、监视偷窥,黑衣人的突袭检查,郭永怀忍痛烧掉全部科研手稿,毅然排除万难,1956年,一家人终于回到了祖国。
当时,新中国决定自主研制“两弹一星”。与其受人挟制,不如主动出击。既然我们没有,那就自己造,美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
郭永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
当中央领导人问他有什么要求时,郭永怀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他不但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还把回国前变卖全部家当,近五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国家。
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郭永怀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研究中。
在零下40度的荒芜戈壁扎下了根,天寒地冻和高原反应都不在他眼里,夜以继日地和科研人员共同奋战,心中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罗布泊高高升起的蘑菇云。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当蘑菇云升起,人们一片沸腾时,郭永怀却晕倒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
在这条无比艰辛的路上,郭永怀一直秉承着“科技强国之梦”,无私奉献毕生所学,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而无怨无悔。
2018年7月,在郭永怀牺牲50周年之际,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编号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先生走了,可他最爱的迎春还在,那棵迎风摇曳的迎春花,年年岁岁地灿烂绽放,仿佛在告诉我们:我在!我一直在!一直在祖国的怀抱里!
那份深切的家国情怀,一直温暖激励着我们,我们永远怀念您!
仰望天上熠熠生辉的永怀星,今夜依旧璀璨,犹如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