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于操场跟你遇上
如羊群游戏于牧场
16岁恋人的理想
怎会同一样
20的对象
是我童年想像
小情人刚登场
没听到拍掌便已受伤
一生只不过在追寻一种人
简单像伞子的功能
天雨时避免湿身
虽不知何月与何日发生
一首歌想能跟你合唱
原来仍然隔一道墙
26岁恋人的理想
都也难一样
日后我的对象
愿似从前闪亮
当谁人新登场
便爱得勇敢未怕受伤
陈少琪在《等人》歌词里写出大多数女生的爱情路:童年的期盼,少女的憧憬,青春的无奈,成年后依然渴望......可谓字字扎心。
大部分女生对爱情的向往,不过如此。如此简单、纯洁。
1
现在社交软件成本低,资源多,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异性资源。
我问过身边的女性朋友。为什么探探、soul上的男生那么多,为何还单着?
“聊不来。”
“开始聊得挺好,但因为喜好不同,就不聊了。”
“懒。没耐心深入了解。”
“想找,但是刷刷小视频,看看连续剧时间就过去了。”
在互联网时代,姑娘们并不缺少机会。反而是机会过多,变得不珍惜,沦为主动错过。
尽管没耐性、自恋、懒是现代人的通病,但我们的天性依然渴望爱情。
为什么渴望爱情,阿里斯托芬的寓言故事正好诠释了爱情的意义。
从前,人有两张脸,4只手,4条腿。
前后各一张脸、两只手、两条腿。
人类在那时候非常强大,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什么事都瞒不过人类。
看到人类这么强大,奥利匹斯山那群神就不干了。
众神之王宙斯决定用头发丝将人切开两边。
于是,一个人就变成了两个人。
各自有各自的五官,各自有两只手两条腿。就像我们今天一样。
被切开的两个人都想努力拥抱对方,结合成原来的一个人。
这种欲望就是爱情。
不知看完这个寓言故事的你有什么感受,但这个故事至少反映了3个爱情的本质。
第一
没有经历爱情的人生不完整,就好像“半个人”,看到的世界很局限。心理学家武志红甚至说:30岁前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二
两个人在一起的力量是1+1>2的,正如阿里斯托芬的寓言故事里说的,两个人结合起来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阿里斯托芬想说的是两个人都有合二为一的冲动,当这两个人找到了彼此,同时感受到冲动带来的激情,幸福感就会加倍。
时而亲吻,时而吵架,爱情的张力会让彼此有活在现实的真实感,而非小视频等快餐内容带来的虚无。
第三
被头发丝切开的两个人,找回自己的另一半并不容易,即便找到后结合起来,也不会是切之前那样严丝合缝,总有缺陷。
意味着两人都需要付出努力去经营这段关系。
2
那么在手机交友时代,哪种女生更容易找到对象呢?下面用“点线面”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
点
在探探,点击“喜欢”很容易,收集“喜欢”也不难。
正所谓“太容易来的就不理睬,得不到的就更加爱”。
因为容易,潇洒恣意。
很多女生收集了很多所谓资源,却未能建立思想上的深入连接,最终变成屏幕上的数字与照片。
“点”是一个动作,也代表一个人的认知维度。
“点”式人用第一直觉来选择,希望能“点”几下就能点到一个理想的人。但是,聊几句后发现一点点不符合自己的想象就立刻换人。
“点”类人的哲学:
选择一份工作,不喜欢,走;
再选择一份工作,喜欢,留下,若有一天发现不喜欢,走。
选择一个人,有缺点,换;
再选择一个人,喜欢,继续相处,若有一天发现不顺意,换。
而且,“点”类人钟爱一种毒鸡汤文:只要需要你努力、需要你配合的,这个人就不适合你。
“点”类人的职业路或者爱情路注定比较脆弱。
因为年轻,心智相对不成熟;
因为资源的过剩与随心所欲的痛快。
总觉得:不去多点几个怎么对比出哪个更好。
点完后,没耐心去了解对方,就觉得软件提供的资源差,越觉得软件无用,越没耐心,形成死循环。
线
线代表“连接”,一个点指向另一个点。有方向、有目标。
“线”类人比起“点”类人的优势:
1.更清楚自己要什么。
2.乐于向终点尝试,相信自己最终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例如,她们先假定自己的要求:身高175+,月收入1万+,不烟,不酒......
然后,筛选出合符条件的几个异性用户,通过对男生的成长故事了解价值观,再次筛选出一到两个更接近理想的人选。
同时,在了解对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
相处后可能发现:
对方虽然不那么有趣,但可靠上进;
虽然长得不够精致,但才情出众......
慢慢发现自己原来定死的标准也是可以放宽的。
或许发现自己也不是那么外貌协会,才华与深度更令自己吸引,从而修正对男生、对自己爱情观的看法。
毕竟男生可以3天整成吴亦凡,但3年也读不成吴伯凡。
“点”类人只有幻想标准,期待“点”一下,善解人意的高富帅就出现,不出现我就再点一个。
而“线”类人目标更明确,更愿意深入行动。
在路上不断试错,试错的过程也倒推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标准,有更多掌控自己爱情的主动权。
“线”类人的人生也会比“点”类人更多选择,并且更加精彩。
面
“面”类人除了有主动了解对方的行动力,她们还相信自己能改变爱情。
她们不期望什么现成的“好”是一定可靠的,相信好姻缘、好结果是可以靠自己创造。
他们找到一个7、8分的男人,就会试着交往。在关系中磨练自己,“改变”对方。
他们相信事有转机,人可塑造。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聪明的女子,她们明白关系没有完美,但可以通过努力,让关系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驱动。
她们一开始也对男友的缺点感到不满,也会埋怨甚至吵架。
但她们并不会让问题蔓延。
这些聪明的女生会学沟通、谈判、暗示、引导、鼓励、感染、影响、催眠来“改造”伴侣,让7分伴侣变成9分伴侣。
“改造”前后的对比图:
面,就是利用多个点、多条线,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图形。
这么说,要做“面”类人,恋爱还挺麻烦的。
对!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气,也没有轻松获得幸福的捷径。
你不成长,不改变心智模式,别人就会抢先夺得那些7、8分男子生。
再懒下去,你原来看不上的5、6分男生也会被抢光,小视频、连续剧会偷偷地带走你的青春,且毫不留情。
3
大数据来看看脱单的真实难度。
70%职场单身狗每天都要加班。男性加班时间比单身女性更长。外企单身男女加班占比为76%,国企单身男女加班占比72%,私企单身男女加班占比为77%,央企单身男女加班占比为83%,事业单位单身男女占比仅为64%。
可见,靠缘分相遇不是个大概率。
网上有个有趣的段子:
有才,长得帅,可惜没钱
有钱,有才,已经老了
有钱,长得帅,是个骗子
有钱,长得帅,又有才,是个Gay
相遇就已经很难了,遇上完美的男人,就只能在偶像剧里了。
姑娘们只有放下小视频,捧起书本,提升自己,才能抓住高分男生。
在社交软件多花时间和心思了解对方,线下多参加高质量社群。
去不了混沌研习社,可以去线下读书会;
去不了比赛场,可以去健身房;
去不了时尚芭莎,可以去义工团;......
那些地方的男士至少上进、健康、有爱心。
永远永远,不要让内心的波动无声无息地散去。
4
电影《第六感生死缘》里有一个情节:
男主角布莱克与女主角苏珊第一次在早餐店相遇,相谈甚欢,并且一见钟情。
离开时,彼此虽有不舍,却都没有开口留住对方。
苏珊每次回头,都是布莱克的背影。
布莱克每次回头,总是看到苏珊的背影。
造化弄人,恼人的“时间差”折断了丘比特之箭。
直到回头看到对方消失......命运巧妙地让布莱克与苏珊的回眸一次次错开,而他们也没有坚定地追向对方。
最后,布莱克在马路中间回头时,被车撞死......
你以为我径行远走,而我以为你没有回首。
我们都愿意享受对方先主动的爱情,最后谁也抓不住。
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喜欢快而简单,人越来越没有耐性去做一件事、了解一个人。但人的心智模式如果被互联网产品牵着走,只能沦为时代的麻瓜。
一边焦虑没成功、没脱单,但又无行动、无耐性地错过。
而人生又有多少时间能用来一次又一次错过呢?
就像《第六感生死缘》的片段,
你能知道:爱情与死亡,哪一个先降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