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呢?”琼略微有点尴尬,疑惑她为什么没有听明白自己的回答,但还是礼貌地又回答了一次:“然后我就结婚了”。
这是反映上世纪50年代美国女性思想的一部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片段,多么耳熟的对话!一个对法律情有独钟,梦想去耶鲁深造的女孩,人生规划到结婚就戛然而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二十岁以后的岁月里,作为自由意志的“我”已不复存在,我是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某个家庭的主妇,自己的爱好、兴趣都不复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不仅仅是女性,大部分成年人的生命拓展之旅都会止步于结婚吧!有些人的人生就像一条抛物线,结婚是顶点,结婚前的学习、磨炼、爬升,都是为了交换一个等值的结婚对象,大局一定,摄入基本停止,自己的人生好像已经来到终点,余生的任务就是把自己前半生的经验悉数传授给下一代。常常听到一些老年人感叹他们那个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难道真的现在的社会腐败、人心浮躁、道德滑坡到无可救药,多年的改革都流于形式了?可中国的GDP一路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越来越高,都是有目共睹的呀,只是因为这些老年人的思想已经停留在过去,新事物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大于便利。失去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坚持用几十年前的人生经验来衡量今天的社会,当然会产生格格不入之感。
《少有人走的路》里,作者把我们的观念比作一张地图,这幅地图不是在我们出生时已经绘制好的,而是要靠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现实的相处不断绘制、调整的,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越准确。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的世界就定型为窄小、模糊,有的人为人父母后就不再更新地图,他们的观念就容易变得狭隘而偏激,只有不断探索、扩大和更新对世界的认识的人,才能不断地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新自己的人生地图。技术、观念、文化、资讯……接受新观念意味着抛弃已经形成的、甚至是曾经对人生产生过积极作用的观念,有的人会因为恐惧,而对新资讯视而不见,有的人不仅强烈抗拒,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是异端邪说。
世界变得越来越宽广、丰富,我们手中的旧地图能把自己带到更美丽的新世界吗?40岁死、80岁埋的地图不仅会让我们和新世界渐行渐远,也无法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更有效的指引。心灵的旅程没有终点,抚养孩子也不意味着我们的心智、能力已经成熟,永远不要放弃探索,永远问自己一句:然后呢?
威斯理女子学院,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学习内容包括物理、法律、体育、艺术……学校全力打造顶级的优秀女孩,却不是为了向社会贡献价值,她们睿智的头脑、丰富的学识、健康的体魄、优雅的艺术修养……都是亮闪闪的嫁妆、贤妻良母的必备素质,和手指上硕大的戒指一样,仅仅是炫耀的谈资。女孩们像一件件昂贵的艺术品,精心雕琢,待价而沽,特立独行的艺术课女老师凯瑟琳的来临,就像沉闷的鳗鱼群里来了一条不甘寂寞的鲶鱼,她不满足于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她用自己对艺术、对人生的特殊理解影响着这些精致的女孩。
校董的女儿贝蒂,是传统的忠实拥趸,强烈反对凯瑟琳的自由风、嫉妒通过耶鲁入学申请的朋友,挑拨和男友真心相爱的同学,也正是她,出人意料地成为第一个被凯瑟琳影响的人,当母亲目光小心地扫过四周,脸上挂起招牌式的傲慢笑容,用一副“我都搞定了”的轻松语气告诉贝蒂,已经和男方的母亲谈过了,婆家愿意再给贝蒂一年的时间,男方也已经表示了后悔时,贝蒂冷静地指着手中的蒙娜丽莎画像问母亲:“她在微笑,可她幸福吗?”母亲脸上的笑更加虚伪、灿烂,她满不在乎地说,“这不重要,只要不被别人看出来就行”,贝蒂看透了上流社会的虚荣,看清了自己的婚姻的实质,一袭精美的华袍再也无法困住她追求幸福的脚步。1954年的美国,离婚还不像今天这么普遍、正常,尤其在名门望族,甚至会遭到众人的耻笑,但她决绝地甩掉了这双不合脚的水晶鞋。
一只自由的鸟儿,为什么甘愿飞入保守的威斯理女子学院?凯瑟琳为何而来,有没有找到自己所寻?
她为寻求女性的时代价值而来,却失望地发现,所谓“女子名校”,却是一所“女子精修学校”,她鼓励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帮助琼填写了耶鲁的入学申请表,琼却选择了突然结婚;早就嫁为人妇,与凯瑟琳针锋相对的贝蒂,却出人意料地成了凯瑟琳最坚定的追随者。世事就是这么奇妙,只要身披阳光,就一定能照亮周围,也许最先开花的不是接收阳光最多的向日葵,而是从未留意过的小雏菊。教育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做一个充满阳光的人,把阳光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做一只羽翼上沾满光辉的鸟儿,就算飞进古老、封闭的城堡,也会给孩子们的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即使一时看不出任何变化,也不要放弃希望,新的种子正在地下缓慢地萌芽,即使一直没有花朵绽放,阳光留下的芬芳也会改变这个地方的味道。凯瑟琳没有找到她想要的,但影片结尾处,泪流满面的她一定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永不放弃,改变,正在来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