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在研读有关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一书,其中有一段另外格外的感兴趣,即王阳明向娄谅请教如何才能成为内圣的人,娄谅只回答了他四个字“格物致知”。书中是这么解释的“人在面对自己所不知的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实践或书本知识)来把它搞明白。”
某日,王阳明与友人在竹林前探索学问,王阳明突然说“咱们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如何?”友人很惊讶反问道“竹子能有什么道理?”王阳明回答说“朱熹说,一草一木独有它自己的道理,你不格你怎么知道他有什么道理?”但俩人又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去格,于是就连续几天盯住竹子,直至产生幻觉!这便是王阳明早期的两件荒唐事之一。
“格物致知”一词出现在《大学》中,因为文中没有做出任何解释,所以他的正真含义成为了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看完这个解释,让我最先想到的是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达尔文四处游历考察,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可以说达尔文是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实践的代表人之一。
还记得在小学课文中有一篇名为《达尔文与小松鼠》的课文,讲的是他为了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在树下一动不动,尽被初出牛犊不怕虎的小松鼠当成了树干的故事。我认为“格物致知”一词的核心在于态度,一种严谨、认真最求真理的态度,而不是形而上学、纸上谈兵。
一次和朋友聊天,他非常的出色,可谓是我们这一届把格物演绎得最为准确的人,他那天谈到车间里任何一个小问题,只要别人一说他心里都立刻清楚明白,因为平时把这些都摸透了、弄懂了,研究清楚了。当然,这么优秀的人不只是在业务上“格”得比较深入,他在与上下级间的沟通处理上,也是极为老成,所以他下可以服众,上可以让领导放心,他把人的心理学“格”的不说透彻吧,但也是超越了常人,所以和他一聊天,我就感觉自己在进步。
格物致知,只有我们把事物的规律原理弄明白了,就能获得智慧和知识。这不止体现在工作上,像平时的生活娱乐中无一不在体现着这个道理。比如养仙人掌,如果不不知道他的习性规律,勤快地浇水,反而会适得其反把仙人掌养死;再如篮球场上的教练,他们通常对对手球员的个人属性、球队以往的战术打法无不了然于胸,再结合自身球员的优缺布置战术打法,这也是格物致知的一种体现。
以前打篮球,我只知道抱着球往前冲,但总是被人抢断、封盖等等,而后来渐渐学精了,尝试观察研究别人通常如何防守,反其道而行之,或打时间差,或紧急变换方向,或出其不意等等。实践后的效果不错,感觉比之前进步了,格物致知的应用无处不在,希望能够好好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