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发的觉得一件事,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你觉得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好的东西,你指正他要改变的事情,其实每天都发生在你的身上,是你的价值观在影响着孩子。
比如你让孩子不要看手机,少用电子产品,但是你可能是那个天天拿着手机,放不下的家长。
比如你让孩子不要太物质,让孩子生活要低标准,学习高标准,但是实际上,你就是那个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的家长。
比如你让孩子要把时间多放在学习上,不要总想着玩,可实际上,你就是那个一看书就犯困,一提到学习就头疼的家长。
……
批评和教育孩子,好像是每个家长都不要学习的东西,仿佛是家长的特权。
但实际上,虽然家长给予孩子吃穿,给予生活上的照顾,但孩子是有独立思想的,孩子不是家长的“提线木偶”。
以前听过一堂亲子课,老师分享的题目是《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互相成就》。老师在分享中,提到了亲子关系的“两个理念七个原则”。
第一个基本教育理念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主要通过四个教育原则实现,包括目标原则,鼓励原则,合作原则和独立原则。
1、目标原则:要让孩子树立一个远大和清晰的目标。
2、鼓励原则:是指要经常的鼓励孩子,而不是表扬孩子。鼓励是对孩子特质的肯定,表扬对孩子没有意义。
3、合作原则:是指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合作关系,家长不是要赢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
4、独立原则:是指要给孩子独立自由的空间。
第二个基本教育理念是:给予孩子安全感。
通过三个教育原则来实现:尊重原则,归属原则,态度原则。
1、尊重原则:是指家长要尊重孩子,敢于让孩子去尝试没有尝试过和想要尝试的东西。
2、归属原则:是指家长要让孩子在家庭,在学校和在社会都有一种归属感,也就是让孩子懂得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3、态度原则:是指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家长是孩子最后的保护伞,也是最后的屏障。
父母教育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成长,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家长不是要“赢”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
回想一下,你有认真倾听孩子说的话么?你有没有听到孩子一说什么,就极力的想要去批评、指正。
有些原则性的问题,的确需要去批评孩子。但有一些是孩子的观点看法,或者是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家长应该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去引导,而不是为了去“赢”孩子。
最怕的是,或许表面上孩子“妥协”了,他不再愿意跟你说心理话了,那才是最让家长伤心和后悔的事情吧。
家长平时的一言一行,其实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不要“要求”孩子一套,而自己在做着另外一套。所谓“知行合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需要知行合一。
我们可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给予我们孩子最好的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成为最好的他们自己,而孩子给予我们的爱和成长,也让我们成为最好的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