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六十年代的老东北的一个偏远乡村,方方正正的小村庄,周围都是平坦坦的田野,远处的望去,一缕缕的炊烟升起,白白的一条线飘到很远、很远。
到了冬季,白雪茫茫,就是一个雪乡。一晃离开故乡几十年,每每想到故乡或是在梦里回到故乡,都是好甜蜜、好温馨。对故乡的思念,自然是那里的亲人和童年的小伙伴,还有就是久久不能忘怀的老东北的特色美食。别说是吃到嘴里,就是想想都能回味出那深藏在记忆里的味道。
粘豆包。在东北,一提起粘豆包,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特别是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对于粘豆包在头脑中都会有深深的记忆,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说起粘豆包的来历,虽说法不一,但其在东北起源的时间还是得从清代说起。在清代以前,这里是一片蛮荒之地,少数民族曾在此繁衍生息。经历过辽金战乱和蒙古游牧时期。直到清代,慈禧太后下令从山东移民东北,加之一些勇士闯关东而来,东北才真正有人居住下来,开荒种地。这一带的移民几乎都是山东人,后来流传下来的一些生活方式都有山东人的印记。特别是在饮食文化上,山东人爱吃玉米馍馍、玉米糊糊和玉米大煎饼。来到东北以后,这里又盛产玉米和谷子、糜子。人们就用玉米面与大黄米(糜子磨面)混合发面,用红小豆、红芸豆做馅,蒸出金黄色的黏豆包。由于粘豆包具有粘性,吃了抗饿,人们把粘豆包作为家里主要劳力的伙食。一般都是在秋收前开始淘米蒸粘豆包,供秋收时主要劳力上山干活食用。还有就是每年的腊月份,接近春节了,家家户户开始淘米蒸黏豆包。蒸好后,一盖帘一盖帘的冻上,然后用大缸装起来,作为过年的食品。粘粘的、甜甜的,象征着家庭团团圆圆,生活甜甜蜜蜜。
人们对于蒸豆包和吃豆包也都是很有讲究的。粘豆包不宜做得过大。一般核桃大小,包入豆馅后如同鸡蛋般大小。做工应精细,尽量不留手印在上边。蒸粘豆包的底垫最好是苏子叶的,因苏子叶有股特殊的香味。更多的人家冬天蒸粘豆包一般则用苞米叶或苏子叶,也有直接用屉布子蒸的。豆馅一般都放些白糖或糖精,增加甜味。蒸好的粘豆包,色泽金黄,粘性极好。吃在口中,软软的,粘粘的,甜甜的,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东北的冬天,寒冷漫长。人们吃过晚饭后,趁着灶炕里还有炭火的时候,装上一个火盆,放到炕上,烤上几个粘豆包,外边是香脆的糊嘎吱儿,里边是粘软的皮绵甜的馅;软与硬,甜与香,有机结合,风味独特,味道真是好极了。
计划经济时代,粮食短缺。那时候谁家过年能淘米、吃上粘豆包,就是富裕户了。六七十年代中小学开学日是每年的3月1日,天气还是寒冷的,家家都是两顿饭,学生上学都要带足午饭。大家几乎都带些爆米花,只有少数家里条件好的才能带粘豆包,那真是令人羡慕的事。一下课,同学之间就抢着吃粘豆包。尽管冻得硬硬的,还是硬啃着吃,把豆包啃出一道道的,有时牙还啃的好疼。那种滋味,现在回想起来,绝不仅仅有粘豆包的味道,更包含了对那个年代的美好记忆,永远令人难忘!
年糕。“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也是一种特色美食,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
关于年糕的来历,传说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们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养成了以吃年糕来怀念伍子胥的习惯。正因为年糕有这样一个来历,寄托着人们对一代忠烈功绩的怀念,才得以流传千年,遍布全国。关于年糕,各地的做法几乎都不相同,都是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北方的白糕、西北的黄米糕、南方的水磨年糕等等,风味各有不同。而且提起吃年糕,南北方的差距也不是一般的小,北方的年糕多以蒸、炸为主,蘸上白糖或者直接吃个米面香味儿;南方年糕则比较多是片炒、入汤等等,而且味道有甜有咸,口味相当多变。东北在过年的时候,由于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所以过年吃年糕就含有庆贺五谷丰登的意思,也有取“年年高”的谐音,含有希望日子一年胜过一年。 进到腊月,北方的冬季,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把年糕蒸熟以后,切成条冻起来,过年时熥着吃,吃的时候,蘸上白糖 ,香甜可口,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大瓜子。在东北,大瓜子几乎成了东北小食品的一个代名词。大瓜子学名向日葵,俗称葵花籽,东北人又称其“毛嗑”。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欧洲,万历年间又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关于向日葵,有好多版本美丽的传说。在我的故乡,民间也流传着一段关于大瓜子的爱情故事。那是辽金战乱的年代,金完颜兀术的妹妹驻守在金国古城北岸的土城子,屯兵养马。为前线征战的部队输送战马,同时也是伤兵疗养的地方。军中大将博和,年轻有为,英俊潇洒,战功赫赫。一次受伤后,来到古城疗养,公主陪伴左右。时间长了便与公主产生了恋情,两人经常在湖畔漫步言情。此事很快传到军中,因前方战事紧张,大将却后方谈情说爱,有违军纪。兀术大怒,遂将博和急调前线。临行前的夜晚,一对情人依依不舍。两人不顾哥哥反对,私下定立婚约。博和急招回前线,一去不返,在一次大战之中阵亡。公主得知消息,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坐在湖边,以泪洗面。每天向南国张望,期待未婚夫的归来。身上的一粒瓜子掉落地上,眼泪洒落其上,很快发芽生根,长成一株向日葵。据说是博和大将的化身。公主每天陪伴着向日葵,迎着太阳,表达相思之情。向日葵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也赋予了大瓜子传奇的故事。
小豆腐。就是把黄豆磨成浆,煮开过包,点上卤水蒸熟而成。
早年当地住着一户老韩家,是远近闻名的富裕大户,清代咸丰年间从山东移民而来。开荒种地,开烧锅、建油坊等各种买卖,韩家商号遍布各地,家中人口众多。除了商业上声名显赫,在饮食上方面,也很是讲究。很早在成立大伙房的时候,多时伙计几百人。当时韩家从山东就带来了制作小豆腐的秘诀。由于秘方独特,做出的豆腐包浆于内,豆香味浓。紧而不散,切而有型。当时方圆百里,家喻户晓。开始仅为自家伙房食用,后来才售于大众。豆腐坊越开越多,也遍布了黑、吉两省。
卤水小豆腐色泽白中透黄,把黄豆和豆浆的颜色溶为一体,所有营养成分都尽在其中(冻豆腐的蜂窝内)。因此,在食用前,不要像以往吃冻豆腐时那样,用水泡后把冻豆腐中的水分挤干后炖吃,而是用水冲洗一下后直接化开,打成小块或薄片(不要用手挤),把豆腐中的汁水直接炖入菜汤中,食用起来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并且此豆腐久炖不碎,还可以将其剁碎用来包饺子,实是豆腐中之极品。
外婆的干菜。就是夏菜晒干而成,是东北的特色美食。
北方高寒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冰天雪地,一片枯黄。人们在冬季,几乎见不到夏天绿色的蔬菜。过去的老奶奶和外婆,都有一手晒干菜的好手艺。每年立秋一过,就把新鲜的菜洗净切片,有的还要拌上面粉,在烈日下晾晒,晒干干的以后,收起来密封保存。到了冬季,拿出来炒着吃或炖者吃。这就是全家人冬季的最美味的蔬菜了。那个年代,家里无论来了多尊贵的客人,都用老干菜招待。每到春节,干菜炖肉,吃上一口,柔滑可口,味道清香,久久难忘。后来人们就管它叫“外婆的干菜”了。美美的吃上一口外婆的老干菜,心中泛起那记忆里的滋味,恐怕只有自己能说得清楚了……
这就是我故乡的几款美食,好吃吧!过去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现在这些老手艺几乎失传,很难再找到当年的老味道。听说老家有一家公司,叫老街基公司,在挖掘传统文化,开发传统美食,真是太难得了。多么希望再回东北,品尝美食,唤起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