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再循环对偏滤器等离子体的影响
介绍
-
- 计算网格与磁场分布
- fig1展示了模拟的两种磁场位型,分别为SD(standard divertor)和SFD(snowflake divertor),以及根据磁场分布产生的网格。其中抽气口抽气能力为109.92,inter-null距离为xx m
-
- 是否展示flux expandsion(f_{exp})和连接长度(L_{C})
- 若展示是否只显示separatrix以为的SOL区域?
参数设置
-
- H-mode,考虑抽气,物理建设和化学溅射
- fig2展示输运系数变化
实验结果
-
- 对脱靶的影响
-
- 口述结果 or 绘图?
- 定义靶板温度峰值小于2eV的边界密度为 detachment onset(饱和粒子流反转的点存在明显问题 ———— 反转之后再上升)
- 发现SFD外靶板在脱靶,SD内外靶板在密度扫描范围内均未脱靶
-
- 对偏滤器等离子参数的影响
- SFD显著降低外偏滤器靶板温度(内靶板两种位型温度无明显差别)
- SFD显著增加外偏滤器区域辐射,在脱靶之前主要的辐射粒子为碳粒子。发生脱靶后由于低温(>2eV),碳辐射效率降低(碳杂质向上游输运,偏滤器碳杂质含量降低),氘辐射占主导
-
- SFD显著降低靶板的沉积热流。主要原因包括:
- SFD在外靶板区域显著的流扩张(separatri位置,SFD流扩张是SD的15倍),显著增加等离子体接触面积。显著降低靶板沉积热流(V.A.Sckhanovskii,等人在NSTX,DIII-D,TCV等装置上已经发现)
- SFD在外偏滤器有更长的连接长度(separatrix位置,SFD连接长度约为SD的两倍),显著增加辐射。
- SFD外偏滤器靶板处于低极向场区域,该区域受到压强驱动以及环向曲率弯曲驱动的对流(DD的chorning model),显著增加外偏滤器区域PFR向SOL的输运,这是导致碳杂质向外靶板附近OSP指向far-SOL区域聚集的一个原因
- DIII-D发现,水平靶板的XD位型会由于低的pitch角导致碳杂质向外靶板区域输运,同时由于non-cornal辐射效应,导致外靶板区域辐射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SFD外偏滤器显著的流扩张,显著增加等离子体接触面积,是降低靶板沉积热流的主要原因。同时外偏滤器区域有很好的辐射特性(低极向场区域区域增加向外偏滤器的杂质输运,更长的连接长度,non-cornal效应增加输运和碳杂质辐射),导致SFD外偏滤器辐射显著增加,进一步降低外靶板的沉积热流
- 相比SD,SFD外靶板的沉积粒子流更低(有效降低靶板溅射,有利于芯部杂质约束)
存在如下问题:
- [x] 密度扫描和功率扫描均发现,SFD比SD有更大的平行粒子流(,包括中性粒子的贡献)和到达靶板的总粒子流(fnax eirc)
- [x] 功率扫描未发现SFD比SD有更低的沉积粒子流,而是在低密度是SD的垂直粒子流更低,在高密度时SFD的垂直粒子流更低(无法解释)
综上所述,需要确定实验结果是展示 靶板的沉积粒子流 or 平行粒子流 or 流到靶板的静粒子流 ?????
结果与讨论(两种位型在()
- 分析SD和SFD在n_{e,sep}=2.03e19m^{-3}时,温度、辐射、平行粒子流、再循环(brna,再循环粒子源,正值代表电离,负值表示复合,图中的复合区域主要集中在PFR区域,未显示)
发现以下结果:
- SFD外靶板温度显著SD的外靶板。
- SFD外靶板附近存在显著的辐射(定义>10MW.m^{-3}的区域为高辐射区),而SD除在内外靶板附近外,在内PRF区域也有显著的辐射。对比之下SFD的总辐射更大,且辐射更加集中在外靶板附近(P_div_outer/P_total: 91.77% vs. 86.45%。P_high_power_region/P_total: 86.82% vs. 79.04% )
- SFD的高辐射区域与高平行粒子流区域存在显著的重合,同时发现高辐射区域伴随着显著电离。
综上所述,SFD对比SD辐射值更大,辐射主要集中在偏滤器区域,且主要集中在外靶板的高辐射区。同时发现高辐射区域伴随着限制的粒子电离,这表明SFD辐射与粒子再循环存在某种强关联
- 分析造成SFD外靶板附近高再循环的原因
为解释SFD外靶板区域强烈的粒子再循环,对两种位型的trajectory、D原子、D分支分布进行分析(C原子密度比D原子地两个量级,C原子不是主要的中性辐射源),结果表明:
-
- 靶板几何结构对中性D的影响。
- 对比来给你种位型大的外靶板trajectory,发现SFD由于靶板几何结构的影响(水平靶板),发现氘原子在外靶板OSP向far-SOL一侧显著聚集。SD由于是垂直靶板,大量氘原子被反射到抽气口以及PFR,导致SFD外靶板有更高的氘原子密度
- 同时由于靶板集合结构的影响,SD绝大部分氘分子通过抽气口反射到主等离子体之外。而SFD由于水平靶板的影响,虽然整体的氘分子密度较低,但是在OSP指向far-SOL的氘分子密度显著高于SD。
- 靶板几何结构对碳杂质分布的影响
对两种位型的辐射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的辐射碳离子为C{+}~C{3+}(这三种离子的辐射碳总辐射的99.99%)。因此只对低价碳进行分析
- 发现SFD碳辐射主要集中在外靶板附近,而SD的辐射主要集中在PFR区域,不能有效降低靶板温度。
- 对应的碳杂质分布(低价碳)也表明SD碳杂质在PFR区域集中,更加靠近XP,杂质更容易进入芯部。而SFD杂质在外靶板区域聚集,远离XP同时集中在外靶板附近(虽然总的碳粒子数SD大于SFD,但是在外靶板附近SFD碳含量显著高于SD)
综上所述,由于偏滤器集合结构或者是non-conral效应的影响(DIII-D XD),导致碳杂质在SFD外靶板附近聚集,同时显著增加碳辐射(non-cornal radiation)
- SFD对芯部杂质约束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SFD碳杂质在外靶板温度更低,靶板化学溅射更微弱(更低的沉积粒子流和温度)。同时发现碳杂质在外靶板附近聚集,这导致高碳杂质区域,与本征的等离子体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同时该区域与所受摩擦力与热力的合力之向靶板,从而有效抑制了杂质反流。从而获得很好的杂质屏蔽效果
- fig表示两种位型的Zeff,以及所受合力(主要是摩擦力和热力)和密度扫描的OMP的zeff。
- 结论:
- SFD磁场位型影响
- 外靶板显著的流扩张,更长的连接长度显著降低脱靶阈值
- 低极向场区域对流增加PFR向SOL的输运,部分解释SFD碳在外靶板区域聚集(chornning mode)。
- SFD偏滤器集合位型的影响
- SFD外靶板为水平靶板,外偏滤器区域存在高再循环,导致外偏滤器区域特别是靠近靶板附近发生强烈的电离,导致到靶板的粒子流显著增加。从而辐射更多的能量。
- 同时由于SFD的外靶板处于低极向场区域存在显著的流扩张,到达靶板的沉积粒子流更低,导致溅射的碳含量更低。
- 虽然碳含量更低,但由于SFD水平靶板反射角度的影响(或者non-cornal效应导致的增加碳辐射以及碳杂质向OSP聚集),导致SFD在外靶板实现碳杂质的局部聚集,同时聚集位置在外靶板,这些因素导致SFD在合适的位置辐射跟多的能量,有效的降低了靶板温度预热流
- 从前文可知,SFD外靶板化学溅射的碳含量更低,且聚集在远离XP的外靶板附近,同时碳杂志聚集抑制了杂质反流。是的SFD获得了更好的杂质屏蔽效果。有效降低了芯部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