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听直播连线:Q:孩子问妈妈:我是不是听不懂人话啊?妈妈回答:不是的,你挺懂事的。孩子又问:妈妈,那我是不是自由散漫啊?”妈妈:这个是有点。孩子接着告诉妈妈,老师说他听不懂人话,说他自由散漫,前几天还说他是班上最讨厌的孩子。妈妈问孩子听老师这么说心情怎么样?孩子说我很不开心。妈妈问孩子那老师怎么样啊?孩子说老师挺生气。妈妈觉着自己用共情,告诉孩子,老师这样是不是你也让老师生气啊。想咨询娅俪老师,孩子的老师这样说话是不是也有点过分?自己应该怎么样去团结老师?
A:娅俪老师:这个对话里缺了一部分东西,孩子问的是妈妈我是不是听不懂人话,你怎么接的呢?你在否定他,可是他说的听不懂人话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你知道吗?你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直接给了答案,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
听到这里,我明白了自己刚才听到提问老师的回答时,为什么有似曾相识又不对劲的念头了。因为在学习前,当孩子问我问题时,我也会直接用否定的语言肯定了孩子的问题。学习后应该怎么做呢?
一、肢体语言先行,拉拉孩子的手或抱一下孩子。
二、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乖乖,你为什么会这么问呢?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给妈妈说说吗?”让孩子说出来的时候,内心的情绪都会在流动,情绪有了出口。
三、听孩子讲述,找事实,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清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四、共情七步曲
妈妈稳定自己的情绪,关注孩子本身,真正能正确的接话、接情,继而才能接心,给到孩子具体的支持和帮助,为孩子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