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王老师讲的主要内容,是黄帝内经里的中篇,《阴阳应像大论》这一节。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主要就讲了这段内容。老师并对这段内容做了解释。第一句,讲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然后引申到治病,治病必须从阴阳来治,这个本就是指阴阳。
然后,我讲一下重点的内容。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对于这句话,是可以用来指导治疗泄泻和肚子饱胀的。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当脾胃功能差的时候,就会出现泄泻,该往上走的清气不往上走,也就是往心胸部走,却往大肠小肠去走了,就出现了拉肚子。
这时候,只要把脾胃功能调理好,就不会拉肚子了,用一些具有升助脾阳之气的药,那么营养物质,就不会往下走而拉肚子。
助脾阳的药物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他们可以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辩证可以用到吴茱萸汤,归脾汤等。
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当我们应该消化的东西,往下走的浊气(屁),往下走的糟粕啊,他不往下走,他从小肠,大肠往上到胃,就会出现肚子胀。
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胃气不降,胃他不畅快啊。他就生气了,往上走,而不消化形成大便往下走。
这时候,我们怎么办了,我们应该不让这个浊气往上走,要他往下走。
那就是让胃气下降,用一些酸苦涌泻的药,和胃的药,让胃气往下走。
哪些药了 ,如:枳实,沉香,木香,白术,陈皮,砂仁等
辩证可以用到苏子降气汤,沉香降气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