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时候,孩子开始长大了
上周未,为了迎接开学,家长们组织到学校去打扫卫生。
儿子也想念同学们,便一起去了。
当我们一跨进校门口,儿子拔腿就跑,冲进教室,没有任何人安排他,拿起扫帚认真又熟练的清扫每个角落,不一会儿,脸上便挂满了汗珠,和脸上的灰尘融合在一起,像一只花脸猫。
之后,他又麻利的拿起拖把,下楼去清洗。
看着他笨拙又有些吃力的样子,担心他摔跤,我假装洗抹布,跟在他身后。
彼时,他已经站在拖把池前,用力的揣打着拖把,时不时的把拖把提起来沥水,再放到水下去清洗,从侧面看上,或许是力气不够,小脸通红,额头下巴上挂满了汗珠,衣服也已经湿透。
那一刻,莫名的伤感了。
在我眼里,他始终是个做事马马虎虎、慌慌张张的“迷糊蛋”,干啥啥不行,闯祸第一名。
殊不知,他已经能把扫地、拖地这样的家务活,干得如此熟练、任劳任怨,全心全意。
突然想起一位名人说的那句话:你的孩子,总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长大。
其实,早在前两年,小家伙就经常向我提起,他是班里的“小干部”,每天主要负责帮老师分发同学们的早餐。
当时,我还笑话他,做事毛毛躁躁的,别把给同学的一勺肉都抖没了。
他信心满满的表示:
“那肯定不会的,同学们都很喜欢我分早餐,因为我分得最公平,几乎每个人都一样。
最怕吃热干面,因为筷子不好夹,又想让同学们吃到热的食物,只好戴上一次性手套,用手分面,不过,真的很烫。”
在家里,连倒坏开水都怕把他烫到,想不到,在学校里,居然已经开始扛责任,替全班同学着想了。
有人说,父母在,孩子永远长不大。
大概真的就是这样,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很多事不敢放手让他们去做。
实际上,孩子不可能永远呆在父母身边,在没有父母的地方,他们早已悄悄长大,适应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2
你以为孩子还小,其实他已经在默默承受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真的赚足了观众们的眼泪,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让人心疼、心酸。
其中,小萌妹李尖尖,从小丧母,却是全剧的幸福和欢乐担当。
只不过,看上去淘气捣蛋、只会吃肉吃糖的她,很小的时候,内心已经长大了。
有一次,她和凌霄谈起去世的亲人,凌霄说,人死后,就是消失了、没有了,就应该烧掉他所有的东西,并忘记他。
李尖尖不以为然,他带着凌霄,悄悄给他看了爸爸的“小秘密”。
原来,李尖尖的妈妈去世之后,她爸爸怕女儿睹物思人,便把妻子的东西都藏了起来,包括曾经的照片。
但是,他并没有忘记与妻子的情深义重。
这些事,爸爸以为女儿不知道,其实,女儿早已心知肚明,并洞悉了爸爸的用意。
李尖尖对凌霄说:
“其实,我什么都知道,他都是一个人偷偷的想我妈妈。我也想,但我要假装不想,因为爸爸会伤心的。
想妈妈的时候,就把妈妈画画出来,一个人偷偷地想妈妈,不让爸爸知道。”
看到这里,莫名心疼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小小年纪的她,竟早已理解了亲人之间的感情,有些事不必做,但可以想;有些话不必说,但不代表不知道。
常常到父母说:
你还小,你不懂;大人的事,小孩子少管;你只管吃好喝好睡好、学习好就行了......
其实,不管父母如何去保护、遮掩,孩子一直成长在生活中,所见所闻引发着他的所思所想,继而是他们的选择和行动。
不得不承认,当了父母后,总是很矛盾,希望孩子快点长大,去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又害怕孩子长大,毕竟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带着伤痛与担忧。
然而,无论我们有多么舍不得,孩子必须长大,那么,父母就必须要懂得放手,让天地和众生渗透到孩子的成长中,悄然遇见自己。
3
不是孩子长不大,是你不舍得放手
知乎有个妻子提问:最可怕的男人,是什么样的?
有个高赞回答是:长不大的男人。
深以为然。
有着成年人的身体,能力和心灵却停留在童年时代,毫无主见,事事找妈。
在生存能力上,生活不能自理;在思维发展上,自私自利,毫无责任。
这样的成年人背后,往往有个包办一切的父母,孩子的衣食住行、所思所想,都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新闻发生:
9岁孩子不会系鞋带;
上了初中,不知道煮熟的鸡蛋在剥壳;
12岁的孩子不敢一个人过马路;
15岁大男孩让奶奶给洗澡;
23岁的成年人,活活把自己饿死,只因为不会做饭,也懒得做饭,以前都是父母在做。
在国外,把这样的父母称做“直升机父母”,顾名思义,一直盘旋在孩子的头顶上,渗透孩子的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
心理学家朱迪斯·洛克博士在临床治疗中也发现:父母们越来越多参与到孩子们的生活,导致孩子没机会学习怎么做一个成年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人,想要习得某种技能、掌握某种知识,都离不开反复的实践。
通过不断的失败、尝试,才有成功的可能。
父母渴望孩子成长,就应该在孩子发出想要独立的信号时,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
而不是等到孩子成长、我们年迈之时,看着孩子依然无所事事、一事无成,每天坐吃山空,而着急焦虑,甚至发出“恨得不成钢”的叹息。
要知道,每根好钢,都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方能幻化成型,坚韧不拔。
4
父母舍得放手,孩子便能独立快乐的长大
《奇葩说》辩手陈铭说过: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一方花园,给他养料和空间,你自由开放,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其实,任何时候,养儿育女,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孩子能够在我们的帮助下,去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独立、自主、自足。
林清玄曾有过这样一次经历:
他看到有人种“桃花心木”,可是,种树的人很懒,有时候,三五天给树浇一次水,有时候,十几也不浇一次,浇水的量,也是很随心,时多时少。
林清玄看着似乎要枯萎的“桃花心木”,觉得实在可惜,便去找种树人问。
彼时,种树人说:
“如果定时定量给桃花心木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或遇到狂风暴雨,它就活不成了。
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这件看似种树的知识,与养育子女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孩子习惯了享受父母带去的舒心和享受,便不会自己去思考,如何获得自己人生。
想要走路的孩子,只有让他们跌跌撞撞,经历了摔倒和爬起来,他才能学会跑得又好又快。
如果我们看着孩子摔倒了、哭了、受伤了,便心疼不已,挡在孩子面前,把他抱起来,或许,他这辈子都学不会走路。
事实上,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聪明、坚强、有能力。
这之间,缺少的,只是两个字:
放手。
当代社会,父母为孩子做得真的太多了!适当放手吧,让孩子自己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