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因为今年没有腊月三十,所以今天就是除夕。
不知为何,我直到现在也感受不到任何过年的气氛。看到网上一种说法是,你抱怨年味儿淡了,是因为给你年味儿的人走了,你自己其实已经到了给下一辈创造年味的年龄了,但你懒得再去复刻上一辈的做法。我深以为然。
关于过年的童年记忆,我倒是很深刻,历历在目。我的母亲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妇女,每年过年都基本按照那个流传广泛的童谣行事。过年的序曲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上大学才知道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开始。这一天要买灶糖(白色的,硬硬的,特别粘牙),说是纪念灶王爷的。
之后的两三天,父母会进行各种采购(那时候的市场和商场都特别热闹,甚至人挤人,不像现在的商场和超市冷冷清清):一家四口从头到脚的新衣服,袜子,鞋子,各种肉和米面油,灯笼,对联,鞭炮。再进行全家大扫除,其实妈妈平时就把家里收拾的特别干净,但也要象征性的做一下,比如拿扫帚扫下房顶,寓意是扫走一年的污秽,带来全新的开始。重头戏就是做各种吃的了。比如会在腊月二十八蒸馒头,还加上大红枣,寓意早(枣)发。腊月二十九炸丸子,这一天我最开心了,借着帮厨的名头,妈妈一边炸我一边吃,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各种炸物特别香。通常是六种东西,炸里脊肉、炸带鱼、炸萝卜丝丸子、炸面扣、炸花生米,还有一种叫虾片的东西,五颜六色的。
最有仪式感的当属除夕。上午主要是张灯结彩,帖对联,帖窗花,帖福字,挂灯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营造氛围感。中午用前一天的炸货垫垫肚子,然后早早的睡午觉(不过我经常睡不着),为晚上熬夜守岁做好准备。下午三四点钟起床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妈妈的标准一直是十六个菜,特别丰盛,满满的一大桌子,甚至盘子需要摞起来插空放,寓意财(菜)多。常做的有:猪皮冻、酸菜排骨、㸆大虾、海蜇皮拌白菜、猪前(钱)蹄、孜然牛肉、海螺炒白菜、韭菜炒鱿鱼、小鸡炖蘑菇,水果罐头和前一天的炸货也会摆上来凑数。
我们家通常是5-6点钟吃年夜饭,吃完7-8点就进入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的环节。父母准备好馅儿和面,我帮忙擀皮儿。悄悄的说,我至今也只会擀皮儿,其余的环节,比如调馅儿,和面,以及包饺子都不会。忙活完包饺子大概9-10点钟,大家从头到脚换上新衣服,到户外放鞭炮。11点左右回家煮饺子,有几个饺子里面放了硬币,谁吃到就意味着明年好运。我经常为了吃到带硬币的而吃撑。之后,孩子给父母拜年,父母给我们压岁红包。最后,在春晚的难忘今宵歌声中完成守岁。
写下来这些环节以后,貌似感觉也还好,好像我也可以做到,不算太繁琐。但仔细想想,我主要是缺乏母亲当年的心气儿。现在的日子,已经过的没有太多期待。春节,对我来说,无非是一个假期而已,已经三次春节都在旅行中度过了。孩子们也早早的就问起旅行目的地~在他们的心中,春节几乎和旅行划等号。这样也好,只要能和相亲相爱的人团圆在一起,无论是什么方式的陪伴,就是美好的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