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给爱蒙上一层阴影。
当母亲训斥孩子,甚至用语言侮辱孩子的时候,她真的是不爱孩子吗?当丈夫和妻子互相指责,甚至破口大骂的时候,他们真的是不爱彼此了吗?恰恰相反,越是我们在意的人,我们爱的人,我们往往就越会抱有过高的期待,期待对方能够积极给予我们感情上的回应,却经常会忽视对方的需要,最终带来的,很可能就是对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马歇尔博士称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为“异化沟通方式”。那么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对方的爱呢?在马歇尔博士看来,主要有四种原因,让我们的日常交流演变成了语言暴力。
第一种是道德评判。道德评判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就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别人。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遇到问题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本能的想别人的不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想做,是他“布置的太多”;有人开车差点撞到我,是他“开车技术不行”;领导安排的工作干不完,是他“不近人情”;同事太关心细节,是她“有强迫症”……像这种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的行为,就是在批判别人的过程。
在这种情绪下,我们很难体谅他人,即便让步,也不会是心甘情愿,当对方出于恐惧或内疚迎合我们时,久而久之,两个人的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密,甚至可能心怀怨恨。这种思维方式非常危险,它忽视人们彼此之间的感受和需要,是导致暴力的根源,这种思维方式的弊端,不仅仅会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甚至还可能引发国家间的暴力。
第二种原因是进行比较。这在中国家庭中简直太普遍了,几乎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时期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人如果总是和别人攀比,那么就始终不能心平气和的看待。
马歇尔博士也曾在书里引用过《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中的一句话:如果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这本书诙谐地揭示了比较的影响,作者列出大音乐家莫扎特能说的语言以及少年时期的主要作品,然后建议读者想想自己现在的成就,和莫扎特十二岁时的成就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建议每位家长都可以试试这样的练习,当我们要求孩子处处要比别人优秀时,我们也可以想想自己跟别人孩子的父母比较时,会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这样就能体会到拿孩子作比较时,孩子的感受。
第三个导致无法体会爱的原因,就是回避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责任,但是很多人却会经常用各种方式来逃避责任,最常见的是“不得不”。还有人会拿抱怨来逃避责任,比如很多家庭主妇,总是抱怨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地照顾孩子,没完没了地做家务,不管是面对孩子还是面对丈夫,她始终处于不停抱怨的状态中,其实这种抱怨很可能代表着逃避责任。
她只想着自己是“不得不”做这些事情,但如果换个角度,想做这些事是因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对孩子的爱,是不是马上就不一样了呢!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回避责任的说辞,上级的命令,同伴的压力,公司的规章制度或是政策,无法控制的冲动,不得不做等等。一个成熟的人,一定会明白,自己所有的一言一行,都担着责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很可能会成了危险人物。
最后一个导致爱被蒙蔽的原因,是强人所难。很多人觉得,因为爱你才要管你、比如,父母会觉得,作为父亲或母亲,我们的职责就是管教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想想,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是我们真的能强迫孩子按我们的期待来度过这一生吗?
有的家长通过各种惩罚的手段来教训孩子,但其实这种控制都是一时的,孩子早晚会想出来办法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强人所难其实源于我们常存在的一个想法,很多人觉得:有些行为值得奖励,而另一些行为就必须受到惩罚。这就是“应当思维”。应当思维让我们常常强迫他人做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这显然和爱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一种暴力。
生活中,很多人会选择使用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的语言伤害对方,而不是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道德评判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或者邪恶的,比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回避责任会淡化我们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主意识,而强人所难则会造成人与人心灵的隔阂。这几种异化沟通的方式,都让我们很难体会到爱。
当我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我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认知标准。只有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才能脱离权威的束缚,摆脱控制。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非暴力沟通的艺术,就打开这本书,相信当你阅读后,一定会豁然开朗,改变你以往的沟通模式。当我们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用到非暴力沟通,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温暖而有爱的,它可以因为我们每个个体的努力,而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