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当日,
不宜外出拜年,
赤狗熛怒之时,
容易发生口角…
正月初三本日,
无需乞火汲水,
天庆年朝之后,
全员休假半旬…
大年初三当日,
切忌探亲访友,
饿鬼拦道之时,
遇之易有凶险…
正月初三本日,
旋绵梦想悠然,
肥猪拱门之后,
必有上门财富…
大年初三当日,
散洒些许稻谷,
老鼠娶亲之时,
共享一年丰收…
正月初三本日,
团聚和睦温馨,
合子品吃之后,
余庆好运幸福…
大年初三当日,
敞吃菜包饭团,
聚拢家财之时,
无需顾忌形象…
正月初三本日,
大年视已过完,
门挂焚烧之后,
又要开始营生…
以下是正月初三的一些主要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祝愿。
习俗一:赤狗日,不宜外出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民间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会带来不吉,故此农历正月初三是凶日,为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宜外出拜年及宴客;另外,"赤"字含"赤贫"之意,外出冲犯赤狗会带来贫穷。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习俗二:小年朝
宋代的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是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有些地方,人们把年前扫积于箕中的尘土,加上敝帚,倒在三叉路口,以示送穷。
习俗三:饿鬼日,忌探亲访友
饿鬼:不断受饥饿折磨而不安的鬼魂。大年初三,旧习也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在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了许多。
习俗四:肥猪拱门,财富漫临
传说女娲制造万物圣灵时,先造的是六畜,所以初一至初六都是六畜之日。猪居第三,因而初三也叫“猪日”。民间谚语:“狗来贫,猪来富”。“肥猪拱门”就是有关初三的吉语。所以,“猪日”有猪拱门,寓意有送上门来的财富,象征来年富有吉利。
习俗五:老鼠娶亲
中国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大日子,为了不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所以一般人家都会早早熄灯睡觉(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家中厨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粒、糕饼,盐巴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这些给老鼠的食物被称为"米妆",寓意于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
习俗六:吃合子
民间有俗语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很明显,初三有吃合子的习俗,合子是中华面食中的一种,是中国北方,尤其是在京、津地区流行的一种面食。它是一种薄皮的小馅饼,属于馅饼类,圆形,两层薄皮内只有一层馅,需用饼铛烙制。
合子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合子的形状酷似元宝,寓意着财富和财运。人们相信,吃合子可以带来财源滚滚,财富满满。合子的名字中的“合”字,也寓意着团圆和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而合子正是象征着家庭团聚和睦的象征物。合子还寓意着吉祥和幸福,人们相信吃合子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习俗七:吃菜包饭
定安菜包饭,据现存可查阅的文字资料记载,出于清末拔贡莫家桐手抄本《定安乡土志》。菜包饭,在定安民间称之为裹菜糒,不是包菜糒。吃菜糒是要自己亲自动手的,真正是“不劳动者不得食”。菜包饭是定安特有的过年美食,每年的大年初三,家家户户都会备上一顿菜包饭。其象征意义,包的不是白米饭,而是金银财宝,预示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有文人墨客也给它赋予了团团圆圆之寓意。
习俗八:烧门神纸
一种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大年初三这天的晚上,将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为新一年的生活和工作而努力。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的一种说法。其主要的寓意就是将“门神”送回天庭去过年,然后等到一个特定的日子再请回“门神”,让他们继续为一家老小看门护院、抵挡凶神恶煞,保佑一家人的平安。
注:图片源于网络,若侵权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