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课上,孩子们都在静悄悄地写作业。我坐在讲台上,翻看班级日志,越看,眉头皱得越紧一一近两周的批评栏内,竟然有小于六个名字!
我走到小于身边,拍拍他的肩,轻声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小于站起身,随我到了办公室。
我翻开班级日志,说:“咱俩一起数一数,这两周你被批评了几次?”我一边说,一边在每一页他的名字后面标上序号。
“六次。”他低着头说。
“为什么会这么多?”我问。
“我上课管不住自己,总想说闲话。”他说。
“你知道学校为什么不允许学生上课说闲话吗?”我继续问。
“知道,因为上课说闲话会影响自己学习,也影响周围同学学习。”他说。
“对!”我说,“咱班是一个集体,你做事时必须考虑到别人的感受。现在,你上课说闲话已经影响到了其他同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怎么解决呢?”
他低头不语。
我问:“你觉得你每周被批评几次,可以让我和同学们接受,同时也让你自己接受呢?”
他想了一会儿,说:“一次吧!”
“好!”我说,“以前每周被批评三次,以后每周被批评一次,这也是进步。我可以接受,我想同学们也可以接受一周只被批评一次的你,你可以做到吧?”
“嗯!”他用力点点头。
“为了达到一周只被批评一次的目标,你觉得自习课你可以做些什么呢?”我问。
“多写作业,作业多了,我就没时间说闲话了。”他说。
“嗯,是个好办法。作业写完以后呢?”我问。
“读书。”
“好,”我大声说,“这个解决方案是你自己制定的,你应该能做到见?如果没做到怎么办呢?”我问。
“每多批评一次,我就多写一张语文卷子。”
“一言为定!”我们俩一起说完,相视而笑。
可能每一个班主任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一班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学生,闲话特别多,严重影响了自习课的纪律,班规对他们没有丝毫约束力,老师的严厉批评,对他们而言也只不过是耳旁风而已。这时,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商讨如何解决问题。最终确定的方法,要确保学生可以做到,而且可以被师生双方都接受。
学生自己参与了解决方案制定的过程,才愿意主动执行这个解决方案。如果班主任单方面制定处罚措施,学生会觉得班主任是在针对自己而不是解决问题,心中自然会有逆反心理,能在班主任威逼下被动执行已经不错了,更别提主动执行以改正错误了。当班主任用尊重的态度与他协商时,他会明白老师的用意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处罚自己,没有了抵触心理,他才会愿意主动改变自己。
当班主任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用爱心去思考,用耐心去行动,才能谱写出和谐的师生共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