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看相亲,少儿看益智。
在看《非诚勿扰》时,我不止一次对身边人提到,很佩服孟非在面对男女嘉宾的发言,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背道而驰的价值观时,仍旧能够不急不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幽默、打趣,或是直白、犀利,但不论哪一种,都既能够成全自己的不吐不快,也能够顾及他人脸面,最终还能让听者受教。
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往往是这个人向外界输出的形象。对于主持人,更是如此。
纵观主持界,提起何炅,我们想到的是他在《快乐大本营》以及任何一个由他主场的节目中对每个人的体贴周到;提起张绍刚,我们想到的是《非你莫属》舞台上那个言语犀利、爱憎分明的性情中人;提起蔡康永,我们想到的是在《康熙来了》上有条不紊、风度翩翩的儒雅气质,以及凝结了他的睿智和处事原则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正是如此,很多人想要通过借鉴蔡康永的说话风格,以求提升自己的交际水平。我也曾拜读过他的这本书,但读完后却发现,与其说是分享自己的语言技巧,不如说是他的自传。因为,他的处世中庸、谦谦君子之风,他的善于为他人考虑之心,他的洞察世事的机敏,他的不急不躁的儒雅,他的博学多才......这一切,最后才凝结成他的说话之道,输出给观众。这种说话之道,原谅我一介匹夫,邯郸学步。
但,孟非不同。他是一个香火气息的人,一个从最底层做起,品尝过人间疾苦的人。他的烦恼并未逃出困扰我们普通人的那些俗事。比如成绩退步,父母的苛责,原生家庭的争吵及父母对自己的疏忽。
当未考上大学,十八岁就开始作为印刷厂工人自谋生路时,他用详尽的文字描述了如何用一整套程序清洗干净手上的油墨。如此有强迫症一般的倾向,不过是因为他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怕别人嫌他“脏”,嫌弃他身上的油墨味儿。
但有些事情比无可避。因为在意,更加敏感。
说来讽刺,荷尔蒙作祟的青春期,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那个年纪的小人儿,最在意的是自己在异性眼里的形象。这种在意,孟非没有直说,只写到“那天,我洗手的时间比平时都长”。我们已心领神会。可仍然“以为已经洗的很干净了,结果上了餐桌,在雪白的台布映衬下,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手还是黑黑的。”
前一秒,我们青春的小心事撞了个满怀,下一秒,尴尬的处境让我们也跟着一起唏嘘。天天抱着盒饭的穷小子,在面对请自己吃西餐的姑娘时,丢了“面子”。这种“丢脸”,因为那个敏感的年龄,而深刻、持久,以至于“直到现在,我听到有人说“手指甲黑糊糊的人”,我都怀疑是不是在说我,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检查自己的手指甲。”
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
之后,孟非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从平凡到精彩。他曾于2003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突出贡献奖,于2010-2012年分获《新周刊》年度最佳主持人,于2013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荣誉不甚枚举。
2012年《新周刊》如是评价:“他不装,以人心自度,为男女指点迷津,亦让节目更具温度;他幽默节制,以人性为本,为时代传输正能量,亦让观众保持新鲜感。在这个众声喧哗、娱乐至死的年代,他永远以理性之姿面对复杂中国、以善良之心面对个体”。
浮华背后却仍旧作风低调,回归生活。
还记得看过一个曾经采访过孟非的记者回忆,一个举国皆知的名主持,见过不少大场面、走过不少红毯,却仍然难以适应觥筹交错,最盼望的就是下班回家、喂猫喂狗。
面对命运的潮起潮落,顺应本心、淡定从容。随遇而安,是每个人问起他四十多年的心路历程时,给出的唯一答案。
当然,一如他自嘲的风格,在开篇自序中他就老老实实的介绍:“这是一篇寡淡如我的书。”
我再次被这位不凡的大叔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