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制造者想象力有限,耽误了真正历史悠久的美食
我的家乡临沂有一味美食——糁汤,每次回老家我都会专门去饭馆吃一次。这个东西价格不贵,但手续复杂,自己家里很少能做。
为了光大这种美食,地方上把糁的起源演绎成一个传说,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临沂,尝到一碗当时还没有名字的糁汤,味道超赞,问地方官:“这是啥?”地方官也不知道该怎么命名,随口答道:“这是啥。”于是有了“啥汤”这个名字。“啥”字太俗,于是又有文人将其音译成了“糁汤”——按临沂方言,“糁”跟“啥”发音是相同的。
本书作者考证,糁的历史绝对要比乾隆下江南早得多得多。
《礼记·内则》记载周天子八珍的做法,其中就有糁汤:“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牛羊肉或猪肉切碎,与双倍的稻米同煮,这跟现在的糁汤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礼记》成书于汉代,说明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了糁汤。
“糁”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把粮食弄碎,撒到菜羹里去,所以古代糁汤里面不一定非要有肉。同样是成书于汉代的《说苑》记载孔子困于陈蔡时的窘境:“居环堵之内,席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孔子师徒住很小的房子,铺很小的席子,连续七天吃不到主食,靠“不糁”的“藜羹”果腹,弟子们都饿坏了。
所以说,糁是真正历史悠久的美食。没有文化的地方官员们,把中国美食跟乾隆挂钩,反倒是矮化了它,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