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主张,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想来该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仔细想想,我一定是“拿来主义”的忠实倡导者和践行者。从师大毕业踏上教师岗位开始,自己就一贯奉行“拿来主义”的,教案课件计划总结感受……所有的要求动作都是依靠度娘来帮忙,自己也从来都是网络材料与稿纸信纸本之间的搬运工而已,那时候年轻气盛或者说年少无知,从来也未真正懂得所谓“拿来”真正的含义,还一度乐此不疲地偷偷取笑那些不懂得合理运用高科技的人们,看着他们埋头苦干自己还叫苦不已呢。
我的大脑似乎早已处于休眠状态了,不敏感,不灵活甚至有些木讷,从来不思考便拿来就用的做法有时候会让我偶尔蒙混过关一把,但有很多时候也还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的。仔细想想,为师者如若这般真的是莫大的罪过焉。
说真的,我一直觉得人的成长是需要契机的,更需要机缘。不早不晚,遇到的刚刚好!而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在三十岁的年纪里,遇到了那么多优秀的师傅们,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一下子让我幡然醒悟了起来,从一个“真”字教会了我太多太多。我开始认认真真的书写每一天的生活,开始努力地发现生活的无限美好,开始发现自己的善良和美好,并用充满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很多并不美好的事物,我的思想里,身体里,长出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蓬勃生命力。我突然意识到君的那句“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竟然有着如此高深的内涵。
仿佛从心底深处生长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从此刻开始我学会了更踏实地工作。
当我沉下心用心阅读,认真备课写教学设计的时候,依旧还是会参考很多优秀老师们的设计内容,起初仍然是照抄照搬,但渐渐的,我会在如此的“拿来”背后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揣摩。
就拿昨天看到的教学设计里,中心主题为了倡导孩子们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抒写真诚,学做真人。下载的教学设计里引入了很多材料,其中有一篇提到了“温州动车事故”中肖培东写给逝者项余岸的悼词,当时读到这封信的时候,内心涌动着无限的悲愤和感慨。我毫不犹豫的选录了这篇文字,想象着憧憬着孩子们看到如此这般慷慨激昂的言辞时的模样,因为敢说真话的人太少了,所以这一篇显得那般珍贵。自认为是再合适不过的材料发布在班级群里的时候,很多家长朋友发表了自己内心的悲愤欲绝之情,也让我不停的感慨自己的选择和安排应该是再恰当不过。
唯有一位朋友发来语音,平和的认真的与我讨论了这则材料的内容,因为我确实低估了材料中一些过激言辞可能会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带来怎样的冲击,我更加没有预料到后果会怎样,这位朋友说得很平和,但在我心里却掀起了波澜。13.4岁的孩子们,他们看到那些不甚和谐的字眼,还有对政府社会的批判时,会作何感想?细思极恐。我快速的梳理了自己的设计,并且又一遍一遍认真的读了这篇材料,并且求助了爱人,还有很多朋友,他们很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毫无疑问,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说出这样的语言着实有点不甚恰当。
然而我又真的不愿放弃这一篇自己甚为感动的正义之言,思忖许久,终于看清楚了一点,培东老师的批判之言是有一定的背景的,在如此悲痛的情境之中,我想很多人都会感慨甚至亢奋吧,而这种状态又何尝不是一种“真”?我们的孩子们未来也许也会遇到如此的悲愤之时,他们应该明白拥有这样的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而我们绝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情感。可以顺畅的表达自我,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应该告诉孩子们,很多现实社会的美好其实也是真实存在的。事故的悲痛该让人反思,却也并非指责“中国制造”,更大的错,该在人为。而提速也并非全都为了功绩,人们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高铁的好处,不是吗?生活中没有东西是完美的,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真实情绪,却也要有能看到真实中美好的能力。此二者皆为“真”而存在。
我想如此一来,也许会给孩子们更多的人生思考和体验吧。
这一课的碰撞,让我更加懂得了“拿来”背后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含义,更加明白要不断的思考真正适合的为我所用,才是最好的设计。
猛然间忆起暑期培训时培东老师那句话:“当老师要学会思考,不然梦想已经很遥远,自己醒来还躺在床上。”
我想,“拿来”没错,更重要的是思考,是批判地接受,如此这样,一定会走得更踏实。
感谢朋友们的无私分享,让我更明白思考的意义。
最后引用朋友的话:“为师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是学生们的福气。”我认为这是很高的赞美。
感谢你。让我找到了更加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