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打开朋友圈,看到各种公众号推文都在写父亲节快乐,翻看朋友圈也是父亲节的推文和照片。不由得哽咽了。这一天,自己什么也没做,甚至连一个朋友圈也没发,总感觉父爱是深沉的,不太容易表达。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没有脱离关系。
父亲小时候,读书三年的父亲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辍学,文革时爷爷是村主任,被村里人批斗,一条腿报废了。家庭重担落在仅11岁的父亲稚嫩的肩膀上。兄弟姊妹四个,父亲排行老二,男孩子中他是老大,似乎理应扛起重任。下地干活,跟随村里大人放羊,挑水,照顾弟弟妹妹。那时候,除了受苦,似乎饥饿是最大的威胁。在父亲的回忆中,似乎经常是头晕眼花,饥肠辘辘。
时代的印痕总会给一代人留下不深不浅的记忆,一辈子都难以磨灭。到我们小时候,父亲的教育是爱惜粮食,不能说东西难吃,可以说不饿,不想吃。对食物的敬畏一直留存在他脑海中。
父亲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是通过自身努力,给他的弟弟成了家,帮助自己的两个侄儿成了家。只要有求于父亲,他都不会让人尴尬。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父亲是高大的,乐善好施的,他积极向上,耿直正义的品质深深影响了我们兄弟姐妹。
曾记得小时候,大约1990年,一个修伞的看上去约莫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来到我家院里,问需要修伞吗,估计是饿了,看到妈妈刚蒸出来的两面馒头,直接拿起来就吃,我很吃惊,爸爸说,让他吃吧,估计是饿急了。并且让我妈给他倒点水,让那孩子慢慢吃。
后来我们长大了,种地的收入难以满足开销,改革的春风渐渐吹到内地。父亲做过养殖,领过工程,做过小本生意。白手起家的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岁月的年轮堆满古铜色脸颊,生活的重压让年过花甲的父亲腰也驼了,耳朵也不灵了,反应也不灵敏了。
想我的父亲的经历也许是那个时代无数父亲的缩影,一辈子辛苦,一辈子为孩子劳累,一辈子操不完的心。
看着父亲佝偻的背,满脸皱纹的脸,不由得想起朱自清的《背影》,泪水不由得再次湿润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