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制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广泛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标志着班级授课制的理论构建完成。中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则是在1862年,当时的京师同文馆就是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很显然,这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有研究者认为,班级授课制其实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与工业化生产相适应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
从历史的角度看,班级授课制确实有其积极的意义,也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从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成本,使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但是它的弊端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它不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是以牺牲人的个性为代价的。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在而且越来越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很显然,班级授课制可能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们今天这个信息社会了。
破解的方法之一是实行小班制。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小学和初中的班额在20——30人,而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目前还没有办法做到。在婺源,虽然一再要求初中一个班不得超过50人,但是60个人一个班也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