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件事
(二)本月实绩
(三)学习心得
这个月,我想明白一件事,就是自己的重心应该放在工作上。放弃存量,不代表把以前所有的经验全都舍掉,去开辟全新的战场。脑子里的想法,大多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真正去做,根本就不知道问题会出在哪里。
感觉自己探索了两年,又回到了起点。当初因为找到不到方向,而想做亲子阅读;因为亲子阅读,而开设公众号;因为公众号,而学习写作。但这一圈转下来,觉得自己虽然喜欢小孩儿,但只能竭尽所能地培养好自家孩子,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实在是力不从心。虽然热爱写作,但现阶段,写作还成为不了自己谋生的手段,只能算做一项爱好,一项技能。其实,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培训,喜欢针对某一主题查询资料,深入研究,然后把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边反馈边优化,这才是自己的强项,只是后来把这些经验延伸到了亲子阅读和写作方面。所以,小范围的试错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尝试,或许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
虽然两年之后,又回到了起点,但是很庆幸自己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做了这些事儿,最多就是少了些娱乐休息的时间,但并没有失掉主业。而在想明白这些事情之后,我主动选择改变——报名参加公司组织的领导力培训,摸底一下自己的水平。
通过这次培训,的确暴露出很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脑子里的想法和实际的行动存在差异。例如:“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为重要。”这句话,我当然懂得,但是在培训的时候,竟然把一个案例的方向想反,结果导致满盘皆输。当老师盘点案例的时候,特意提到他给了提示,而我的回答是:“自己只考虑基层员工该怎么做,没有考虑高层的想法。”这是真实想法,但是错误的想法。不考虑高层的意图,光自己在那里埋头苦干,有意义吗?
还有,我太自以为是了。有一个讨论的案例,老师让把可能性都写下来,越多越好。于是,队友和我说了很多,但是自己竟然擅作主张,把认为不可能的都给排除掉。事后,我在反思:“为什么会觉得别人说得不对?谁给我的权利去做判断?老师明明说是各种可能性,是我自己没有把问题想明白。”培训前,我还劝告自己要以谦卑的心态参加培训,但是,实际根本就没有做到,以为自己拥有很多认知,善于表达,具有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但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不过,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没有这次培训,还会自我感觉良好。如果没有这些实操案例,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吴军老师在《第347封信 哈佛校长艾略特的教育思想》中提到:应该从案例和实践中学习。
今天很多年轻人非常愿意学习,会去听很多讲座,但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中使用。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听的讲座太多,太杂,这个专家说得有理,那个也不错。其实,如果不能真正使用,并且见效,都是在浪费时间。
很庆幸,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自己又一次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今年还剩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我会陆续结束手里的各项事务,开始探索自己的新可能。
(四)本月小结
其实,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之前,我很自律,会死守很多规定,会用理智压制自己的情感。但是,现在的自己,更具灵活性。我可以因为睡得晚,而选择第二天不早起。我可以因为工作繁忙,而选择暂停手头的学习。我可以因为没有想法,而选择不去写作。现在的自己,可以摆脱很多条件的限制,遵从内心的选择,努力去发掘新的可能。
古典老师说:希望有一天,你可以摆脱这种虚幻的安全感,真正看到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如果今天你有很多个选择,请盯紧那个对你而言最重要、最高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