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小时候,我家搬过一次家。当时搬家有花钱差不多的两个选择,一是搬到县城,交通方便,配套齐全,但没有田地;二是搬到亲戚所在的另一个乡村,交通有些改善,仍保有田地。
当时,父母选择了第二种。我清楚地记得妈妈的理由:县城全是陌生人,住着不习惯,乡村有熟人热闹。最重要的是,老时无所依靠,还能种地。
这就是乡下人心中对熟悉的环境、固定的田地的执念。不怪他们不知变通,实在是长期赖以生存的东西,无法舍弃。那是他们生存的底线。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农业国家的人一样,都有安土重迁的文化情结。土地赋于我们生存的能量,而这能量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社会变迁亦不能消除这影响。
02
国人于房子的执着,大家有目共睹。就像农民于土地的执着一样。
不愿漂泊,抑或漂泊着,就无法得到安全感。房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于工作,也讲求稳定。公务员系统每年报考总是火爆异常,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自由职业者则常被认为不务正业,不被社会大众看好。
打心底里,国人是"土"气横秋的。就像作者所说,"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就算是搬到了城市里,能坐上日行千里的交通工具,扎根在心里的"土",仍然发挥着它的巨大影响力,要将我们牢牢固定。
03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前者的典型代表就是乡村社会。在乡村,一个人有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时间待在同一地方,他对家乡的人和物都十分熟悉。以至于相互之间的交流都遵循着同一套礼俗,即行为规矩。
就比如丧葬嫁娶,都遵守同一套习俗;交流沟通,使用同一种方言。
甚至,依靠熟悉来获得信任,而非契约。
就比如借钱,乡下人把关系亲疏看得更重,几乎从不使用合同。
而乡村社会之间却交流甚少,以至于出现了地域性的差异。我们国家就有数不清种类的方言。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法理社会逐渐起步。城市就像是一台机器,各类人群、事物分工合作明确。从乡下来的人,必须要接受一个陌生的环境,并时常和陌生人打交道,这如何是好呢?
有些人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归属感,于是最终又回到了生养的地方。
而理解合作,懂得法理的人,则留了下来。他们会明白陌生和变化并不可怕,不仅如此,他们还能接触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社会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那些影响我们前进的"土气",我们终将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