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写作”在网上的解释是:一个从“采集”到“构思”再到“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生活中的沟通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用笔说话”。
写作其实就是自身知识储备和思维逻辑的纸质呈现,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变化。
我们最早接触写作一般是从小学开始的,那时候我们把写作叫作写日记。由于那个时候我们刚刚学会了拼音和极少的汉子写法,还不懂得语言的奥妙,所以每次写日记只能搜肠刮肚地拼凑出最简单的流水账。
大致内容都是:“我今天早起去学校上课,中午吃了最爱的红烧肉,下午体育课和同学玩了跳皮筋,今天一天过的真开心。”之类的流水日记,有每天做过的事,也有每天的心情,基本上这个阶段的写作只能作为一种生活记录,它所体现的是我们这个阶段的单纯。
例如某天去吃了肯德基,回来就会写:我今天去吃了我很想吃的肯德基,好开心!
并不会写:人生最让人激动的,莫过于下雨天坐在KFC,喝着可乐配着炸鸡,这种带着酸味的文字。
所以日记就成了我们思想的载体,这个阶段我们只是体验生活,记录生活,还谈不上深刻的感受。
02
上了初、高中就不一样了。这个年纪正好是伤春悲秋的年纪,有了一些生活经历和文学底蕴,就会写出一些青春疼痛文学。好像各个都经历过人世沧桑,世事变迁。细细探究,其实每个人遇到过的大事无非就是考试考砸了回家不能交差;又或者隔壁的同桌不喜欢我,我该怎么样引起她/他的注意等等一些现在看来有点鸡毛蒜皮的事。可能正因为当时年轻荷尔蒙的涌动,才导致了我们在这个阶段更加容易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提出一些简单的思考。
这个阶段我们写的叫作文,有了对自身情感变化的描述,和一些对社会现象的不解所引发的疑问。再加上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让我们有了“说话”的资本,可以尽量地用自己学过的写作手法来点缀我们的作文,达到美化的效果。
我在整理房间时,也曾翻到过自己“年轻”时的作文,偶尔会看到例如:落叶是倦了的蝴蝶;内心的忧郁正如外面阴沉的天气,之类的“伤感”、“做作”语录,在内心发出“咦~~”的一声恶寒后,若无其事的扔进垃圾桶。虽然这段历史称不上“黑”,但也是一道幼稚过的痕迹。
03
上了大学之后,原以为写作水平会像文凭一样有所提高,结果我错了,它就直接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习惯了高中3年每周一篇的作文,到了大学没有人催着你写了,也没有人逼着你交了,好像突然没地方说话了,虽然不习惯是有的, 但这个想法就像往一池水里滴入的墨汁,瞬间被稀释殆尽。想想好不容易熬过了高中的“悲苦”生活,到了大学这个自由的天堂,没必要和自己过不去,于是写作就被搁置了。
离开了写作,表面上好像是脱掉了一层枷锁,但实际上人变得更禁锢了。大学的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多姿多彩,一种是乏善可陈,我很不幸地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本就不是一个外向型的人格,所以在离开写作后,我也不知道还有哪种方法可以让我和外界取得联系。
入了社会更是没有时间考虑写作这件事。我们的每一天都被微信、微博上的各种段子所占满。看了无数的金句和无数的段子,与人聊天张口就来,好像从我们嘴里说出来的就是我们的思想。结果我们都忘了,那是在你还没有想之前,别人就已经给你总结好的“别人”的思想,你只是一个传达者而已。
04
久而久之,我们的思维变得缓慢,我们的触觉变得不敏感,人也就越发迟钝。在职场上领导对我们交办的事情,只听得懂表面,想不到背后的意思;在生活中,周围人对我们的调侃只能笑笑,当我们突然灵光一闪,觉得别人的调侃话里有话时,可能已经过了一天;因为在生活中没有人给我们总结,也没有人给我们思想,这种无力感可能是压死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写作就变成了救赎。这时的写作不是为了被老师打分,也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一种向外界沟通的途径,想问一问,世界上是不是还有像“我”这样的人,不求要搞出什么“大动静”,只求抱团取个暖就好。
大家都是普通人,每天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总想找一个宣泄口,有时身边的人不一定是很好的出口,但隔着屏幕的“另一个自己”可能就是你心里的归宿。因为你们用文字吸引来的对方,肯定包含着彼此身上的共性。
建议每个成年人都可以适当的写一写,不论是几句话还是几段文字,都是一种和自己沟通或者和别人沟通的好方式。虽说成年人的世界多寂寞,但一个寂寞和另一个寂寞相遇,就有可能变得不寂寞。而这把钥匙就在你的手中,请好好使用。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