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个问题,你会觉得很可笑,我还不知道绘本?绘本不就是带文字和图画的书吗?绘本有什么作用?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绘本也只是停留在图画加文字的模糊认识中,它可以用来讲故事,也可以识字,当然还可以看图画,这都不是绘本的本质。并不是所有的带图画和文字的书都是绘本,那么绘本到底是什么呢?魏智渊老师从绘本的特征和作用 为我们阐释了什么是绘本。
绘本的突出特征是适合儿童,尤其是幼儿阅读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征呢?它是以儿童潜在的主角,适于儿童视角和心理为依据所创造的符合儿童心智特征的故事,这个故事目的也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解决儿童的内在问题,帮助儿童完成精神建构,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儿童是“潜在的主角”,从“儿童视角”和“心理”,符合“儿童心智”的,完成“儿童精神建构”“解决儿童的内在问题”,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例如:逃家小兔,小兔子对妈妈说,我要逃走了。妈妈说,如果你要逃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宝贝呀。然后一场捉迷藏游戏就开始了,无论小兔子变成河里的一条鱼,花园里的一朵花,高山上的一块石头还是天上的小鸟,妈妈总有办法找到他,最后小兔子逃累了,躺在妈妈的怀里,我不逃了,然后我妈妈奖励她一根象征爱的胡萝卜。小兔子并不是真的想离家出走,而是在一次一次考验和确证确妈妈对他的爱,这种爱给小兔子以内在的安全感,这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老师父母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时候,他在潜意识里就会。因为兔子也想象性的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安全感会在这种阅读中进一步的加深,而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里作用的。儿童的安全感不断的得到强化,儿童就会敢于离开妈妈去探索外部的世界。儿童迟早要离开妈妈,母子一场就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而内在的安全感恰恰能让分离变得更顺利。
绘本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就是在潜意识里起到疏导儿童焦虑,解决儿童问题,引导儿童方向的作用。换句话说以。以故事为本质特征的绘本就是儿童的精神奶粉,均衡的作用于儿童的精神发育,同时促进儿童的认知道德,心理情感,以及社会化水平。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人书不是绘本,是成人读物的儿童版,知识类绘本不是绘本,是以图画形式呈现的知识读物。
知道了绘本的本质,绘本有什么作用?这两年绘本大行其道,不同的人把它当做不同的用途,有人把它当做美术鉴赏,有人把它当做识字,还有的人把它来培养道德人格等等。
那么绘本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其实绘本不是用来做什么的,他不是用来做道德教育的,不是用来做心理疏导的,不是用来教美术的,不是用来识字的,不是用来促进智力的,不是用来培养习惯的,不是用来承载知识的。绘本本质上是“无为”的,正因为他的“无为”而才能“无不为”。这正符合了老子的思想。
绘本的“无为”是指绘本不宜用来直接达到某个明确的目标,那种精确的训练是学科学习的目标,而绝不是绘本阅读或者教学教学的目标。绘本的“无不为”是指可以同时达到数个目标,它对于生命是一种综合的丰富的有机的促进,但这种为是潜意识中完成的,而要在潜意识中渗透这些目标,唯一的可能是讲好故事,让故事本身发挥作用。
对于绘本来说,故事才是伟大的,绘本阅读的关键是让故事火起来,绘本教学的关键也是让故事火起来,作为老师在教室里让故事活灵活现,就是最好的绘本教育。对绘本来说,真正伟大的是故事本身是保持故事本身的完整和鲜活。
由此我想起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给了它赋予太多的特定意义,让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就会负重前行,让故事本身失去了意义,我想这也是学生为什么不爱读书的一个原因吧。我们总在说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实际有时候做的好多的都是在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我们打着为孩子好的这样的幌子而不自知,却还振振有词。不知是孩子的悲哀还是大人的悲哀,也可能是我们教育的问题。2022年新课标的颁布,注定就会掀起狂风波澜,教学是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并且去实践,真正让学生去做去运用,让他觉得学有所用,成为
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