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的终极价值

前几天,在文章里谈到直播和视频。
直播和视频一样,比拼的还是「内容为大」。要内容好,需不断深挖;内容能够深挖,来自「做学问」的功力,

就记着老教授的一句话:「凡事要成,就要做有积累性的事情。」做学问得持续,才会有底气,

先讲输入 。从看书、听讲、观察别人、自己经历事情等等,这些都是往你脑子里塞东西。光塞进去没用,我们得在脑子里使劲儿搅和、消化。
怎么搅和?就是学(完)了要会问、(不要脸的)找人敢问!还要问自己:「这玩意儿到底啥意思?」、「为啥是这样?」、「跟我有啥关系?」、「以前那事儿是不是也是这个理儿?」
这一块是最最关键的,若是自己不敢问也不懂得问,还自恃以为学多了,那也只是感觉良好。

等搅和明白了,才用得出来!就如一位读书主播说的更为贴切,他说:「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必须要理解到其核心本质,“理解”得越深,就越能触摸到核心和天机,就越能挖到价值连城的宝藏。」

做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跟人沟通、做出东西(完成任务),这就是真正的输出。

学问的终极价值是?

就藏在这三步里,特别是"处理"(问问题)这一步!说白了,多读点书的终极价值,我认为就是为了给自己:
1.  少踩坑,少吃亏,少走冤枉路
你看见别人掉坑里了,或者书上写着“此路不通”。
①你得敢问自己:「我为啥会掉坑?是因为没看清路标(信息)?还是太着急(心态)?」
② 还要会问:「这个坑有啥共同点?下次怎么提前看出来?」
下次你走到类似的地方,心里“咯噔”一下,绕开!或者知道怎么安全过去。这不就省时间也省力气,省钱了?这就是有“学问”换来的现实好处。
2.  办事更靠谱,效果更好!
你学了一堆方法、技巧、流程(比如项目管理、沟通技巧)。
得会问:「这方法真适合我这摊事儿吗?我们领导吃这套吗?」 ;
「这方法的核心是啥?哪几步绝对不能省?哪几步可以灵活点?」
你干活的时候,不是死搬硬套,而是知道怎么“因地制宜”,把事情办得更漂亮,领导同事更满意。

这就是“学问”变成了你的硬实力。
3.  心里更有谱,临面事情不慌!
你看到新闻说行业要变天,或者老板突然给你个巨难的任务。

「这变化,到底影响我哪块?最坏能坏到哪去?」、
「我现在有啥资源?我能马上做点啥来应对?还是,需要找谁了解情况?」

你不会干着急,而是能快速理出个头绪,知道该干啥、能干啥。这种稳当劲儿,就是学问给了我(你)的底气。
4.  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啥,活得明白点!
看到别人升官发财、周游世界,或者听了很多人生道理。

这得问:「这些东西我真想要吗?还是只是觉得"应该有"?」
「我羡慕他,是羡慕他表面的光鲜,还是他那种状态?我为了自己想要的状态,现在能付出啥?」
通过不断问自己,你慢慢剥开"别人觉得好"的外壳,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东西(是钱?是闲?是成就感?是家庭?)。
然后,行动才有方向,努力才不白费。这才是最大的学问——活明白自己。
我要求高管在复盘时追问:
「今天处理的3个问题中,哪个是重复性错误?怎么修正?」、「团队效率提升的30%是否可持续?」 
通过持续追问,他将复盘时间从1小时压缩到30分钟,且决策失误率下降25%。

以下,是我自个儿的灵魂拷问,用这五个关键问,输出才有价值:

1.  「这阶段最该干啥?漏了啥?」

不是想干嘛,是应该要干嘛;
该放弃什么,才是聚焦的源头。
唯聚焦!别瞎忙,力气用在刀口上,输出才有效。

2.  「是真想要,还是打嘴炮?」

真实别自欺!对自己诚实,输入才有意义,行动才有动力。骗自己最没意思。

3.  「责任这块,该硬着头皮顶上去却没顶的,是啥?」

有肩膀的担当!该你扛的就别躲,处理问题不逃避,输出结果才硬气。

4.  「工作有效性,改好了啥?哪些还没改好?」

检讨后--改进!持续优化自己的输入和处理方式,让下一次输出更好。

5.  「我到底想要啥?这辈子要啥?」

这一问才是至高价值,就是要明确方向!

这是所有输入、处理、输出的最终目标锚点。没有这一问,前面全是瞎折腾。

学问(学+问)的终极价值:
就是让自已在这个复杂世界里,活得更自在从容些,选择权能更多一点,对自己的人生掌控感会更强一点。
不是被动地被生活推着走,而是能主动地、清晰地,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捣鼓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