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病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真菌等
急性/慢性感染、局部性/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❶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❷抗原-抗体反应
❸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❹皮肤散热减少
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发生机制】:致热原性发热/非致热原性发热
致热原性发热:①发热激活物
②内生致热原
③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非致热原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临床表现】
㊀发热的临床分度
口腔温度在37.3以上 可认为发热
❶低热:37.3~38.0度
❷中等度热:38.1~39.0度
❸高热:39.1~41.0度
❹超高热:41.0以上
㊁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㊂热型及临床意义
❶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度以上, 数天/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度(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高热期)
❷弛张热:体温持续在39以上 ,24小时内体温波动在2度以上,但都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合/化脓性炎症等)
❸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交替出现。即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反复发作。(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❹回归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即体温骤然上升至39度或以上 ,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❺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度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布鲁菌病)
❻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抗生素/解热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热型变得不典型。此外,热型也与个体反应性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可仅有低热/无发热)
㊃急性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