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宋时期有一位哲学家叫陆象山,他是王阳明最推崇的前辈学者。陆象山的年代是1139年到1193年,他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对王阳明的心学很有启发。由此可见,从个人身上可以反映出三个层次:群体、人类、宇宙。但这三个层次不是连续的,中间的“人类”这一环显得比较弱,让人觉得较为抽象和模糊
第一点,要用理性去了解个人不是孤单
的,由个人可以推出后续的三个层次。
第二点,要有敬畏之心。
个人对这一切要尊重、敬畏和珍惜。
第三点,对于个人与群体、人类、宇宙要有一种“对立统一”的观念。你不可能把个人生命的特色全部放下,完全投入到其他地方;但你可以慢慢扩充自己生命的范围,增加自己生命的能量,在这里面不断地成
犹太人弗兰克
Viktor Emil Frank 1905 1997)的代表作《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是犹太人,在二战时侥幸活了下来,他认识的亲戚朋友全都被杀害了。他后来发展出一派心理学称作意义治疗学,就是只要有意义,活着再怎么苦都可以承受。这本书也曾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把弗兰克的思想提炼为三句话,要肯定人生的意义有以下三个途径:
第一,有工作可以做;第二,有人可以关怀;第三,有痛苦可以受。有工作可以做,跟身体有关;有人可以关怀,跟心智有关;有痛苦可以受,跟灵性和精神有关。这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
谈到悠闲,有人提到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悠闲很可能是一种清醒,而忙碌很可能是一种糊涂。悠闲可以让你暂别异化状态。”这说得很好,但你还要再进一步去追问,到底悠闲是什么?德国学者约瑟夫·皮珀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做《闲暇:文化的基础》。他把闲暇分析得非常透彻,闲暇之中才能创造文化,为什么?因为闲暇有三个重点:第一,闲暇让你安静下来;第二、闲暇往往跟宗教或民俗的庆典有关;第三,闲暇让你生命恢复完整。我把它概括为三个字:第一个“静”,第二个“庆”,第三个“全”。这样一来,你对于闲暇或悠闲就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不是只看到一句话。一句话的力量是不够的,你要找到它的根源,对其有完整的认识,那样的座右铭才有更大的力量。
科学发展与思想冲突
“离心力”代表你用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来理解自己,“向心力”则是以自己为中心来决定外在事物的意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要从“类型”走出个人生命的特色,发展人文主义。我们要借助这两个词来反思我们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从小到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人小时候受教育,就是要让你社会化,让你将来步入社会时能取得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社会继续发展。一旦进入社会之后,你就要设法个人化,亦即要寻找自我。因此,年轻时离心,年老时向心,这两者要互相配合,不能割裂,很多时候它只是比例上或态度上的问题。
印度社会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年轻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设法取得各种社会成就,成为一个人物,英文叫做someb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