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上个人成长的课,多少由于恐惧。那是对妈妈的链接的渴望。妈妈喜欢上进的孩子,我就做妈妈上进的孩子。妈妈说落后就要挨打,你看你姐,学习不好,将来就只能下苦(方言)!我为了不成为姐姐那样,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切有关消极的负面的情绪,都不可以,都不允许。
那些年,我追课!只要上课我就自我感觉很好——你看!我多棒呀!已经很优秀了还不停地学习,我比你们都强!“你看”是谁在看?现在我明白了,是妈妈,是我要做给妈妈看。每次我上完课,我都会视频里告诉妈妈——我前几天去上课着,等待妈妈夸我一下:真棒,但是妈妈没有,妈妈说:“下次别去上课了,不花钱呐?下次看看免费的课程……”我很无语,一时间又掉入金钱的匮乏里。
我在想:我能实现阶层的跃迁吗?现在是不能。阶层的跃迁好难,关键是不知道路在哪里!什么阶层的跃迁,说白了就是变得很有钱很有钱,不是每个月领工资的那种,或许是做了项目,一下子收入几百万的那种。
骨子里对金钱是恐惧的,是羞愧的,是羞耻的。谈钱伤感情,对金钱有羞耻感。有了钱不敢花,花一分少一分,对金钱有恐惧。
说回上课的话题。
以前潜意识里认为上课就是好的孩子,不上课就是不好的孩子。源自妈妈对自我价值的执着,妈妈现在老了,还是在学习、上课。妈妈瞧不起爸爸不学习不进步,说爸爸啥也不知道。每次她对爸爸说:“你什么也不懂!”我都有些揪心。明明她没有说我,但是我在旁边听了也会紧张,不敢松懈,生怕落得爸爸那样的状况。林老师说这是杀鸡儆猴式教育,虽然没有直接教育猴,但是猴也是恐惧的。以前的上课状态,原来是恐惧驱动。
现在导师班又要开始了,我这次没有很大想去的欲望,属于可去可不去的状态。想去的冲动不大,劲头不足。我感觉自己已经慢慢通透,我不需要通过上课去像妈妈证明。以前如果我不去上课,我会坐立难安、焦虑不已。现在找到源头了,是源自于对妈妈的链接的渴望。现在我看清楚了这个点。我允许自己堕落,我允许自己不上进,我允许自己差劲,我允许自己躺平,心安理得的躺平是不容易的,无数的声音会响在耳畔,让人不得安宁,都是心魔,多数是源自原生家庭的印记、创伤。
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跟家人在一起,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简简单单平平凡凡淡淡,相处的每一天,都是我感受到温暖和爱的方式。和孩子的每一次拥抱,和老公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和公公婆婆一起吃每一顿饭,和老妈老爸视频,听他们吵架拌嘴唠嗑,听他们抱怨,都是我感受幸福的方式。幸福很简单,就是你现在拥有的一切,亲情爱情,都在身边,就是我最大的财富,我是个富有的人,这不是世俗意义的有钱,而是精神的富足、满足、圆满,就此时此地,就是当下,就是平凡的每一天。我现在幸福度很高,幸福不是个可以测量的物理状态,就是幸福本身。
不去上课,头脑里面小我的声音就开始了——
钱都交了,不去白不去!
这次不去,这么近,时间成本、金钱成本都最小,下次去别的地方花时间花钱更多!
我要陪孩子,孩子咋办?接送咋办,吃饭咋办,作业咋办?
我想要不是去或者不去,我要选择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去,老公同意,家庭安排好,就去;不去,就等下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要听小我在那么吵吵嚷嚷——什么这次不去,下次就更不容易了。没有什么不容易,怎么说都在国内,我连最南端的广州都去上过课,还有什么地方我去不了的呢?再说,去别的地方,赶上孩子时间合适,我还想带着孩子顺便旅游呢,不正好嘛。这次虽然可以去沈阳,但是时间很赶,不能旅游,急急忙忙的,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来到一个地方,肯定要好好玩玩,尝尝美食呀,不喜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感觉,像赶场子一样。
下次,小誉大了,上大学了,我带着芊芊去外地风景优美的地方上课,三天上课,留出至少一天带着孩子玩,不正好嘛。两年后,小誉高考结束,芊芊中考结束,在六月份去外地上课加旅游,嘎嘎香,慢慢悠悠地走过古镇的小贤哥,不慌不忙的感受生活,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