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们来说说“仁厚”。
从主动方面讲,“仁厚”就是仁爱、博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被动方面讲,“仁厚”就是同情、厚道、不忍,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看清代书画家赵之琛(1781-1852)先生一副:
万事最难称意,一生怎奈多情。
不管人生有多么的不如意,那一颗对社会、对人类的爱心总是顽强地保持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这一点“爱心”,就是“性本善”,就是儒家学说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基因。
“性本善”是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总结提出的,且看孟子是怎样说的: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chù tì)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如果有人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里了,必然会先是惊愕、继而同情。这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和孩子的父母有交情,也不是为了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得一个好名声,更不是因为厌恶(不想听)这孩子的哭叫声。
通过这一段话,孟子想表明人的恻隐之心是发自内心的,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这个恻隐之心就是“性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接着看陈其美(1878—1916)先生一副: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这两句将儒、释、道全都打通了。佛心嘛,也就是一颗爱心。以前看电影,庙里老和尚一出镜,往往第一句话便是:阿弥托佛,出家人慈悲为怀~~
下面看状元公梁耀枢(1832-1888)先生一副:
业广大心吐渊微理,以平等惠行如意慈。
这一副全是佛家意味,落脚点仍是慈悲为怀。
下面是唐驼(1871-1938)先生一副:
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
如何“栽培心上地”呢?那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呗。
接着看一副西泠名士陈鸿寿(1768-1822年)先生的:
真近人情真道学,不修天爵不神仙。
这里的“天爵”,是和“人爵”相对应的。公、侯、伯、子、男是人爵,其他有名称的、有说法的荣誉,比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等,都可以看作广义的人爵。那天爵呢?天爵就是“存天理”,就是“克己复礼”,就是“修齐治平”,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心中崇高的道德律。你按照这个行事就叫“修天爵”。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先生的名言再一块温习一下: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一是人心中崇高的道德律;一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古人常常喜欢拿春天来比喻“仁心”。且看下面几副:
一副是状元公刘春霖(1772-1944)的:
学道爱人春来有脚,虚怀应物云出无心。
什么叫“春来有脚”呢?五代王仁裕所著《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一则“有脚阳春”,讲的是唐玄宗时期名相宋璟(663-737)仁民爱物的故事:
“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一副是曾国藩(1811-1872)曾夫子的:
磊落光明其人如玉,慈祥恺悌与物皆春。
上图中的“岂弟”即“恺悌”,意为“和乐平易”,“与物皆春”就是对社会、对世界有一颗爱心,希望大家都好,并且尽自己所能去扶持、帮助。
接着是山西名人祁寯藻(1793-1866)相国一副:
仁意春生道心日丽,高情天逸远性霞骞。
大家看此联的上联,“仁意春生”和“道心日丽”是相对的,“仁”的“意”是如春天般温暖的,可使万物生发;“道”的“心”是如太阳般明亮的,自有满腔澄明。
最后是状元公孙家鼐(1827-1909)的墨迹:
最养百花惟晓露,能生万物是春风。
这个说得很明白,无需再赘言了。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附:其它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