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群里就结对过一次,我和涓涓老师一组。时间一晃而过,我以为是一个月,涓涓老师说有两个月,各说各的,都是在更文里说的,也不会抬杠。我知道她是对的,她记得清楚,我是稀里糊涂过来的。
结对以后,我的心情是忐忑的,压力是渐增的,以前没有看过她的文章,现在看了,刻意去看的,想多点了解,一个人的文字里,都能看到写作者的影子。
涓涓老师文字功底扎实,理论知识丰富,在她的简书首页,置顶了很多自己原创的故事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文。她刻意追求数量和质量,每天坚持打卡两篇文章,有自己文字规划;偶尔时间和思路没有跟上,宁缺毋滥,坚决不把自认为凑更的文字发布出去,她说时间对谁都很重要,不是精品文,写了做什么?她这样对自己严格要求,看在我的眼里,对我打击很大,奈何使出浑身解术,也不过落个语句通顺而已。
结对以后,我们交流不多,仿佛完成了某个仪式,从此各自岁月静好。我不去找她,知道自己缺少基础理论,缺少踏实勤奋的精神,这些如何去问她呢?她更不需要找我,本身文化水平远超于我,没有嫌弃我拖累她就不错了。
我们遵守规矩,每天关注双方打卡,老老实实,在对方的更文后面点赞评论,只做敷衍,不指高下,客客气气,相敬如宾!在结对打卡期间,我们没有发生一次违规罚贝。
我们同在19组,我在上面一行,她在下面一行,好像靠得很近,又像隔得太远。
结对两个月,由于文字素养的差距,让我诚惶诚恐,就像攀了高门的媳妇,心生卑微。但更文不是体力活,光有决心还不行,得有实力,每次我把那些垃圾文,凑更文,发布出去,就有一种丑媳妇去见公婆的心虚。真的要谢谢涓涓老师的好耐心,好脾气,从来不批评,一直忍气吞声。别人可以眼不见为净,她和我结对一组,就要忍受我的那些垃圾文字的摧残。
她写故事文,我当故事看,什么构思,谋篇布局,行文技巧等,对我来说,有用,但暂时用不着,我一直挣扎在自嗨的碎碎念里,还没有开始尝试写小说。
那天晚上,看到她在更文里提到“解读过去的能力”,这句话震惊到我了,已经几次这样说。当时确实沉思良久,我虽然还没有写故事文,但心里还是有故事的,在不懂技巧的情况下,都是原型照搬,按照时间线往前推进,充其量不过是在记录,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解读不够,文字立意不高。
那么,对于人生各个阶段遇到的人和事,那些或浓或淡的记忆,又该如何高处立意,精心构思,形成一篇故事文呢?我还没有尝试过,但涓涓老师这句话,已经给了我思考,在我以后的写字过程当中,我会时刻记住,生活中的素材,不能照搬硬套,要学会认真解读,很多的意义都不是表象的,都是思考后的升华。
那天她在更文里又提到,写文章要先有立意,再有架构,要学会谋篇布局,才能写出精品文。我顿时如醍醐灌顶,想到自己每天更文,落笔乱写,缺少章法,写到哪里算哪里,我在堆砌文字数量,没有文章质量的提升。
听她几句话,胜读几年书。
结对以后,涓涓老师虽然没有对我刻意指教,但是和她同在一组,朝夕相处,润物无声,我还是觉得自己有了一点进步,谢谢涓涓老师!
只是,如她昨天更文里说的,第一次感觉有了一个“笔友”式的文友,可惜,结对时间不长,我们的关系也仅仅是,当初不认识,现在不陌生。
感谢文学院!感谢结对活动!感谢庆水大姐!感谢涓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