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08

阿德勒的建议,横向关系、共同体感觉与其等别人开始,不如从自己做起,现在就开始。发现很多学说的建议都有相似之处,了解完理论,干就完了。今天看到“自我接纳”那里,几年前我就开始告诉自己自我接纳,反反复复的也没接纳了,我对自己也是从100分开始扣分,从未感谢过自己的存在,如果能选择我选择不来这世界,从根上的否定自己怎么可能成功的彻底接纳自己呢,目前先接纳这个否定自己的自己吧。

——

有价值就有勇气

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我的理解:横向关系=平等关系, 纵向关系=上下级关系,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别人。这里,很多父母会设定自己孩子的”理想状况“,比如学习成绩好、乐观外向、找了稳定的工作、合适的年纪找到理想的对象结婚生子……从满分100分开始扣除,成绩不好扣分,不够外向扣分。不要这样做(很多人这样),从零开始,感谢ta的存在,感谢ta做出的一点点进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迈出新的一步。

阿德勒心理学来看,答案非常简单: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要从这里开始。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阿德勒心理学彻底追问了人际关系,而且认为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共同体感觉。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青年:共同体感觉的确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想法。例如作为我们根本欲求的“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这是一种说明我们是社会性生物的深刻洞察。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如果是一个人的时候,谁都能够像国王一样无拘无束。总而言之,这也是应该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考虑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来。

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首先从“自我接纳”开始说明。第一夜的时候,我曾经介绍了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句话,你还记得吧?

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肯定性的达观。

-达观泛指畅通,谓心胸开朗,见解通达。出自《书·召诰》:“ 周公朝至于洛 ,则达观于新邑营。”这里的达观就应该是介乎悲观和乐观之间的第三种态度,它不表现为满面的笑容,但是表现为平和、眉宇间的舒朗,是一种豁达,一种经历风风雨雨之后的平静。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来自《尼布尔的祈祷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