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同事的母亲突发心脏病,送到北大国际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了。
真的应验了那句话: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来!
同事是个普遍意义上的成功白领女士,从湖北考到北京985大学,上学期间与同为硕士的先生相恋,之后结婚、工作、买房、买车、生子,又把父母接到北京照顾孩子,一路开挂的前半生。
就在一星期前,我们还一起吃了海鲜火锅,期间她还谈到了工作上的规划,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小烦恼,总的来说,她谈吐中流露出的是乐观开朗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
然而,意外就这样不宣而至,将一个普通女孩的普普通通的幸福粉碎了……
我不能想象那个在月色中侃侃而谈的快乐女孩,是怎么承受这记生活的重击的!那一定是哭泣无法缓解的疼痛吧?而我只能看着她独自苦斗,却不能帮上她任何忙。
同事的母亲走得很快,没受罪,只是留给家属们的是巨大的哀痛。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朋友说,同事全程扶着老父亲,低低啜泣,情绪平稳。只在摔盆的时候喊了一声:“妈!”,撕心裂肺,声噎气堵......
忘记是在哪本书里看到的:失去母亲的那一刻,我们才成为了真正的成年人。
我在简书上互关了一个叫“阳光晒透曾经”的作者,他写的《想念儿时》的系列,笔触细腻,生动感人。
我在文后点赞、评论了。“阳光晒透曾经”很快给我回帖了:“还是童年时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好,那时候的开心是发自内心的。现在长大了,被欲望和物质侵蚀,似乎不会轻易快乐了。”
沉浸在同事丧母事件的情绪里,我看到这个回复时,嘴里像是含着一颗苦涩的橄榄,百感交集。
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在至亲之人的生死面前,那些对旧时光的流连和怅惘,只不过是一杯酒就可以了却的情绪。
我甚至为发出这样怅惘的简友感到庆幸:生活的刻刀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相对温柔的印记。
而对于很多有像我同事一样遭遇的人来说,今天晚上将是一个,咬碎牙关才能捱过去的,零下五度的寒夜。
很久没有回想“曾经”的自己了,她留在过去的时光里,永远蠢萌、永远善良。我很怀念记忆中那个“绝对善良”的女孩子,有时候会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坚硬、干练,俨然一枚游刃有余的社会人。
但是,我不会后悔成长,也不后悔蜕变,因为强大起来的我,才能保护幼小的孩子和老去的父母。
母亲84岁心脏骤停;父亲86岁三支病变,做了搭桥手术;女儿一岁半的时候,心衰进了监护室…我与亲人们抱团取暖,跌跌撞撞,一路闯关。
记得父亲手术的前夜,我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里,倒在沙发上泪如雨下,脑海中一直回响医生说的话:“老爷子是国内进行同类手术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有一定的危险。只要还没动手术,你可以随时反悔。”
我不可抑制地发抖,体若筛糠,泪水自动流下来,无止无休。女儿在一旁默默地陪着我,间或给我换一张纸巾。
我一直哭到两只眼睛肿得眯成缝,才渐渐控制住自己,用自以为冷静的声音问:“我们能做到的都做了吗?手术团队是世界最顶级的,姥爷的身体指标也调节到最佳状态了,是不是……”
女儿斩钉截铁地说:“姥爷的手术一定会成功的!”一下子把我从退缩的情绪里拉了出来。
时光有时像照上脸颊的晨曦,温暖又明亮;有时像一部研磨机,把我的心一遍又一遍的碾碎、捏合、再碾碎、再捏合......
我们都回不去“曾经”,只能把自己变成屋檐,守护自己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