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P200-P234)
文章编号:20221004——49
作者信息:222943号吴雪燕
正文
有大半个月打卡停滞,今天终于重新开始。继续阅读搁置许久的书,看到关于“科学的德育应是‘因势象形’的根雕艺术。”这句话,李老师还以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加以论述。的确,德育同样应当“因材施教”。从前读夸美纽斯,他的“白板说”认为孩子出生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涂抹,其意在强调孩子的可塑性,但是实则并非如此。至少,我们所接触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对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若说他们的可塑性强,可任由涂抹,那么高尚的,正面的影响容易着色,那些负面的影响也同样如此。所以,我们面对的每个孩子其心灵这块思想道德萌芽的沃土有着许多美好的品质,也有各自不可避免的缺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头脑中美好道德的萌芽,并且还应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善良之处。”
是的,面对学生,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根据其本质特点去“因势象形”。每个孩子身上一定有着自己的缺点,有些孩子这些缺点可能表现得更加明显,以致常常掩盖了自身的闪光点。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更应当多加关注,相信他们内心一定有善美的火种,细心地去观察、去发现、去研究、去点亮。通过鼓励、引导,不断地让孩子身上的独特优势蓬勃发展,一点一点地将那些缺点的杂草排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