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爱好者对古籍可能又爱又恨,爱的是历史的所有的深度与广度都可以在历史原本中获得,恨的是古籍总是很难读的。
研读中国历史古籍,第一个障碍是就是用来记录历史的是文言文,不花点时间,没有一股子热爱,是断然不能轻松地沉浸在原文里体验历史的。
研读西方历史古籍,即使翻译成了中文的现代版本,比如记录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作品(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要很轻松地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读古籍的困难之处,主要在古籍原文(如塔西佗的《日耳曼尼志》),历史学家(如塔西佗本人)和现代读者这三者之间很难建立直接沟通的桥梁。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历史古籍就是河流,塔西佗站在河的东岸记录历史,现代读者站在河的西岸欣赏历史,由于东岸与西岸之间没有任何桥梁, 现代读者很难与塔西佗和其他研究古罗马的历史学家直接产生对话,要理解河流的一切需要读者自己非凡的热情,毅力与钻研。
最近读剑桥大学古典历史学教授,专攻罗马史的杰瑞.透纳教授写的新书《回到罗马做主人》,读完前言就觉得眼前一亮。这本书不就是架在古罗马历史古籍的作者们和现代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吗?通过这座桥,我可以走到桥上直接和历史作者们聊天,轻松愉快地就可以了解古罗马史中的一个核心和根本课题:奴隶制。
透纳教授将历史古籍中庞大艰涩的资料幻化成了一位活生生的奴隶主法尔克斯。让他开口告诉我们在公元1-2世纪的罗马帝国贵族们是如何看待和管理奴隶的。 透纳教授甘愿为法尔克斯做注解,在他的经验分享之上加上文化背景,资料来源和延伸阅读,供有兴趣的读者们进一步探索。
在前言中,法尔克斯首先讲了自己亲身遇到的一件小事,来说明作为野蛮人的阿兰人当时不使用奴隶,可真是让罗马帝国的精英们感到非常诧异的一件事情。在他们看来,还没有文明开化的野蛮人不能管理奴隶,真的太low了。
然后,法尔克斯娓娓而谈,论证了罗马人使用奴隶为什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事情的起源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共和国时代,罗马每征服一个地方,就会把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领土,并让罗马人移居到那里。在对抗罗马的战争中,土地原主人可能逃跑或被杀害,大片土地空置。
于是罗马元老院宣布,任何人想要这些土地就可以拿去耕作,但需要交上年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收。 这样,更多的罗马人可以获得土地,生产更多的食物,人口可以增长,农夫们在战争时期充当战士为罗马效力。
可是,这个如意算盘却没有实现。事实是,富有的人占去了大部分土地,因为他们才交得起足够的税,并且不断地收购小农户的土地,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庄园。
庄园主并不想依靠那些被夺走土地的小农户耕种,也不希望雇佣自由人来做苦力,因为这些人都是罗马公民,在某个时刻会被征召入伍。
聪明的庄园主发现,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购买奴隶,只要付一笔买断的钱,就可以让他们终生干活,生产粮食,养育孩子(也是奴隶)。庄园主变得更富有,于是可以占有更多的土地,购买更多的奴隶。奴隶不是公民,不能参军,两全其美。
读完前言之后,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如同生活在古罗马时代的读者在读当时的一位管理畅销书作家法尔克斯对如何成为一名精明的主人的干货分享与思考启示。
如果想获得更多有趣的古罗马生活体验,买一本《回到罗马做主人》读读吧,你一定不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