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领导敬酒,别人都淡定自若,处理的恰到好处。唯独我想被撞蒙的蜜蜂,不知如何是好。
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我不能让自己再这样下去。
未来的路还很长,说话就像一个劳动的人的双手一样重要。
体力再强,得由双手细心操作,变成真正的行动,完成现实的任务。
恐惧说话的原因
任何一样不如意的行为都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不论怎样的原因,恐惧说话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不想露丑;另一种是不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
平时生活中,说话时就不善于观察和思考,与领导相遇,大脑一片空白,不知该说些什么,怎么说。领导和我说话总是感觉怎么回答都不对。
恐惧或忧虑会阻碍我们说话的尝试,会让我们在庄重场合更加窘迫。
如何让自己改变现状呢?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遇到领导不知所措,根本原因还是生活中思想简单,且不善于观察别人,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或需要。
其实与家人相处时,就要观察他们的神态或行为,感知他们内心真正的需要。
从前与家人交流,说话从来不过大脑,无论什么话,想说拿起来就说,不去思量合不合适,总觉得自己家人,不需要那么多的顾忌。顾忌多了,多累啊!还是家吗?
话虽这么说,其实家人之间的相处也是需要花心思的,这样相处起来才更融洽,更亲密。
现在与家人交流,家人说话时我都会注意观察表情与动作,感受他们的需要与体会。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看到一种现象时,我们都习惯于加上自己的评论。
说话时不加上自己的评论感觉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正是这样,让自己的话变成了批评或指责。
看见儿子在地上走,不穿鞋,我就会说:“儿子,你怎么经常不穿鞋呀?”
“我哪有经常没穿鞋?我刚才不过是急了点。”
我在看见儿子没穿鞋时,应该直接说:“儿子,你不穿鞋在地上走,你的脚就脏了。”
这是我说话的真实意思。刚才的表达,不仅没有让儿子明白我的意思,而且还让自己感觉有点生气。
只要说话,无论是和谁说,都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这样和别人交流起来才顺畅,减少了生活中的不少烦心事。
细细思量,一个人平时与家人交流的时间很多,注意自己交流的质量,这样也可以营造自己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加自己的家庭幸福指数。
用全身心倾听。
有一句佛教格言:“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每当听到别人诉说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我们通常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其实很多人诉说时,更多的是希望你了解他的处境,并不是安慰或建议。
一天吃饭,老公有些责备似的说:“炖骨头时,你这骨头没有好好洗吧?”
我看他眉头紧皱,知道他很生气。我平静地说:“你很生气,觉得骨头没有洗干净,影响你的食欲了吧?”
“嗯,感觉有点没法吃。”
“我很认真地一块一块洗的。又出现你看见的东西,是因为在煮骨头时,有的骨头没有煮透。”
“哦!原来是这样。”
如果是从前,饭桌上又是一次小雷雨,影响彼此的心情,更加破坏吃饭的氛围。
老公看似责备,其实是在表达他的感受和需要。
我所要做的就是倾听和理解。
有时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作为一个局外人提出自己的建议,对当事人来说多数不实用。
我们在与人交流时,试图分析问题往往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
当我们把注意放在别人的需要,而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时,我们会发现,别人并不是那么可怕,那么难以沟通。
感悟
一个长时间养成的习惯,想要改掉有些困难,而且很困难。
与家人交流中,有时会忘记思考,去做无脑交流。但只要发现自己的问题,就及时改正。
刚开始,可能体会不准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只要交流时把注意力放在对方需要什么上,慢慢地自己会发现,用心说话没有那么难。
不观察,不思考是一种坏习惯,当用心说话时,会发现原来交流也可以这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