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零后,完全靠高考改变命运的一代人。为了高考有优势,从初中开始学了俄语。可以说,是高考最大的受益者。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现在已经步入四十岁。八零后这个最热乎的词已经消失了好久。直到他们的孩子,教育出现了问题,这代人才又被推倒了风口浪尖。
我是小县城走出来的孩子,父母都是职工。收入还算可以。没有什么童年阴影,没心没肺地长到十七八岁,然后按部就班顺理成章参加了高考。最后步入了省会城市,完成了阶层转变。
农村走向城市,城市再进入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再走出国门,大部分精英路线都是这样走出来的。反推回来,无论父母什么起点,都希望孩子能一步跨越阶层。也就是竞争不受地域限制,全民都要精英教育。可是资源就那么多。大学虽然好考了,好的学校,好的专业就那么多。大部分孩子最后都是陪跑的。
为了孩子,哪怕只有一点的希望,谁能轻易放弃呢?所以,你总能看到一批中年女人披星戴月陪伴在孩子周围,上完一个又一个补习班。她们心中有个信念,在中国,高考是相对公平的。只要有公平,就可以靠努力去改变命运。
八零后的后代都已经小学快毕业了,面临最大的一个关卡,小升初。对于家长来说,无异于一次心里上的煎熬和折磨。这代人的轨迹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从出生计划生育,高考扩招,不包分配。一个又一个社会变革。现在他们的下一代又面临的一次选择,八零后心里苦,自己过的不好,这个不好来自各个方面。心理上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等等。
以前那套公式发现不好用了,比如考个好大学就会有个好工作。昨天看到华为裁员的消息。年龄都在34岁左右。事实上,好大学也保证不了稳定的工作。所以,现在的教育成了矛盾的焦点。现在的教育能不能保证未来孩子们的生活过的没问题。一个是经济上的,一个是心里上的。能做到这两个当面没问题,是对现在教育最大的挑战。
我们看看现在学校里传授的知识,还是几十年前传统模式。有些学校期末时候,体育课都取消了。文化也出现了断层。很可怕的就是,孩子们没有精神支撑,也学不到一技之长。身体被各种补习班榨干,最后走向社会的一批人,没有竞争力。把学习当做对立面,出现宅男宅女,啃老族。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我们的教育到底要不要改?怎么改?孩子们到底应该怎么学?为了什么而学?
前一段,连续看了三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起跑线》《镜子》这三部片子从外到内把教育的整体形势,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有挑战,都叙述的很清楚。不变肯定要落后。落后最后就是挨打。
的确现在国人比较富裕了,时代的红利期也快过去了,走向变革时期,我们用过去几十年前的教育怎么去迎接新的问题和挑战呢?靠家长一己之力,改变的可能就一个孩子。教育应该是全民的大联欢。需要全社会参与进来。政府职能部门更要参与进来,把老师的门槛提高,把整个体系重新梳理。让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来改变教育体系。应试没有错。我们都能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难道就不能有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之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