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孤儿寡母北投元
第十二节 临安陷
再说陈宜中听出使元军营的刘岊回报,伯颜要他到长安镇(在浙江海宁境内)面谈,登时吓尿了。立即改变了主意,率领群臣入宫,请谢老太后迁都,迁都这事,本是贾似道最早提出,如果早策划,早行动,尚可拖延岁月。而陈宜中为了一己之私,击杀了坚决执行迁都方案的殿帅韩震,现在他倒想起迁都了!
陈宜中想迁都,可谢老太后七十多岁了,她走不动了啊!她自然不想挪步。谢老太后不同意,陈宜中便采取软化手段,在地上痛哭流泪,跪拜不已,要死要活!谢老太后终于松口,命后宫立即打点行李装车,给百官发放路费。
当天傍晚,陈宜中却始终不见踪影。谢老太后不禁勃然大怒道:“我本不想迁都,你陈宜中几次请求,如今又不现身,这不是欺骗我么?”说完,取下发簪和耳环,丢在地上,命人关闭宫门,群臣请见,她也一概不纳。
原来陈宜中计划第二天再走,仓促之间忘记和谢老太后约定时间,以致爽约。观谢老太后举止,不仅糊涂、而且固执,这大概是上了年纪人的通病吧!
伯颜抵长安镇后,见陈宜中未按期如约,即率军直驱临安,正月十八日进至临安东北三十里外的皋亭山。元军骑兵在临安外城游荡炫耀。文天祥、张世杰请移三宫(谢老太后、全太后、小皇帝赵㬎)入海,他们率军背水一战。这才是有血性的中国男子啊!
陈宜中又不同意,却奏请谢老太后,派监察御史杨应奎,送传国玉玺及降表到皋亭山,伯颜接受了降表和玉玺,命陈宜中来商讨投降事宜,命部下囊加歹捧传国玉玺赴大都(北京)。陈宜中又听伯颜要他去商谈,吓得当晚逃跑了,奔向老家温州。
张世杰、刘师勇、苏刘义等大将,见朝廷投降,各率所部将士出城而去!
十九日,落幕的南宋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出使元军,文天祥不接受宰相之职。却慨然应允去见伯颜。于是命贾余庆为右丞相,吴坚为左丞相,谢堂为知枢密院,家铉翁为参知政事,刘岊为同知枢密院事。这是南宋临安朝廷最后一届班子成员了。
二十日,文天祥以资政殿大学士身份和吴坚、贾余庆、谢堂到皋亭山明因寺,文天祥劝说伯颜道:“北朝如以宋为国家,请退兵平江或嘉兴,然后谈岁币和金帛犒劳贵军,如执意毁我朝宗社,则淮、浙、闽、广之兵,誓死抵抗,未来局面,尚不可知!”
伯颜以元朝皇帝有诏书为由推辞,又见文天祥举动不同寻常,将文天祥扣押在军中,而送吴坚等回临安。文天祥怒问:“我为两国大事而来,为何无故扣留我?”
伯颜道:“莫气莫气!你为宋国大臣,责任不小,我还有许多重要事要和你商量!”
二月初,伯颜用便宜处事的权力,以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命吕文焕、范文虎九人入临安城,拜见三宫,并主持大都督府事。又令程鹏飞请谢老太后手诏及三省、枢密院檄文,诏谕天下各州郡归降,宰执大臣都默默在檄文上签署大名,唯有家铉翁不签字。程鹏飞命手下将家铉翁绑了,家铉翁喝道:“在中书省没有捆绑执政官的道理,要绑等我回家再说!”家铉翁一声断喝,倒将程鹏飞给唬住了。
朝廷诏告天下,命各州郡投降,让那些铁心投降的叛将找到了遮羞布,而那些对持犹豫态度的守将,则彻底放下了思想包袱。老太后为了苟延残喘,真是一降到底!
随后,伯颜又命董文炳、张弘范、唆都等人封府库、收史馆、搜图书及各衙门的官印、告敕,解散官府及侍卫军,至此三宫这块招牌完了,南宋临安朝廷消亡了。
二月初六日,因为双方和议还有一些细节没有敲定,南宋临安朝廷履行了最后一项职责,派吴坚、贾余庆、谢堂、家铉翁、刘岊为“祈请使”,北上大都觐见元朝皇帝忽必烈。美其名“祈请使”,其实就是“投降使”,为三宫被俘北上打前站的。
“祈请使”北上前,伯颜领文天祥和他们见面。文天祥怒斥贾余庆等人投降卖国,并斥责伯颜言而无信。谈好德祐皇帝(指赵㬎)削去帝号,保存宗社,作为藩臣,岁岁纳贡,怎么转眼之间,临安成了大都督府?三宫还得北上入觐?可惜的是,刀柄子握在伯颜手里,文天祥再叫屈,也是枉然,哀哉!伯颜被文天祥骂得面红耳赤,倒也痛快淋漓!
叛将吕文焕、吕师孟叔侄坐在一旁,见伯颜尴尬,忙起身劝解,文天祥转头又对吕文焕及吕师孟大骂道:“你们父子兄弟,世受国恩,不能以死报国,却合族叛逆,你们有何脸面在我面前说话?”吕文焕、吕师孟羞惭而退。文天祥之骂,响彻云霄,光照日月,气壮山河!这是中华民族的底色,灿烂夺目,照耀千古!
佐料:《南宋杂事诗》记载,文天祥自述生于五月二日,出生时伯父梦见他腾紫云而上,故命名为“云孙”。稍大后,朋友们称他为“天祥”。文天祥参加州试时,主持考试的州官又将他改名为“履善”。
文天祥二十一岁参加进士考试,一挥而就。理宗见他的名字道:“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亲自拔文天祥为状元。此后,文天祥改字“宋瑞”。
文天祥的这一榜进士,状元是文天祥,榜眼是谢枋得,第二甲的第二十七名是陆秀夫。忠义之士集于一榜,成为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