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程之于我,一个最大的收获是让我突然对于任务目标的明确性,达成目标的动力及二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有了更加清晰的概念。
这个概念为什么如此重要?如此重要的概念在之前为什么是不清晰的?不清晰的概念之于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梳理清楚这个概念后,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如何应用?我想在这篇文章中给出一个答案。
在许岑老师的课程中,学习的动力是作为最重要的概念突出的,只有当你有足够强大的学习动力才能驱动你真正完成你的学习目标。学习的动力来自哪?就是看你是否有清晰明确的有具体情景的学习目标,这也是判断我们是否具备足够学习动力的标准。
举个栗子。许老师有个朋友是摇滚歌星,有次他就提出来让许老师教他学英语,许老师说可以,但首先得判断一下他是否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去学好英语才能揽这个活,否则岂不辱没了名头?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这位的回答是,万一哪天我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我不得先学着么?此话一出,许老师就知道了他不可能学好的,因为他的目标太虚幻,太似是而非,因此也就不会有足够的动力把英语学好,即便学了,也是浪费时间。
相反的,这位歌星的太太也提出了学习英语的想法,而她的想法就具体很多,因为她的孩子是在很多外教的学校,因此日常和学校的老师交流就有困难,非常想跨越这道坎。许老师说,这个目标就很明确,有足够的动力,可操作。他的教学方法也很有特点。对于一个基础不好的学生,应该从何开始学习呢?是从新概念这种基础教材开始么? No. 这种方法不是成年人的学习方法。学习就在具体的场景中开展,于是他就让她把学校相关的介绍,课程等等的日常相关的材料都拿来,都翻译成英文,直接从这里开始。
看到这里,不知道各位的体会是怎样的?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忽然意识到为什么有很多自己想去学习的东西,最终都没学成,甚至有些开始了一段时间,但半途夭折。问题就在这里,一开始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我想学习一下这个知识,为什么要学习?一般都来源于空洞的想象,而不是实际的需求或者切实的渴望。因为没有足够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于是你实际能达到的终点距离你的想象是有巨大差距的。
我想把这个话题再延伸一下,探讨一下我们为什么倾向于夸大我们的想象,让我们自己对目标产生误判。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才能避免让我们进入目标误区,徒然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当我们以为我们想要达到一个目标的时候,尤其当我们已经出发了,最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我们停在了半路,而没有达到终点。但当重新审视这个过程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并不是我们没有达到我们的目标,其实我们都是完成了我们切实的目标的,只不过我们误把我们想象的目标当作了应该到达的终点,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真实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往往在自己的想象中会把我们的真实目标扩大化,造成了我们对于真实目标的误判。
再举个栗子,以我的吉他学习经历作为反面教材,来分析一下自己产生误判的过程。我有了学习吉他的念头是从大学毕业开始的。之所以想学习,回想起来是因为自己喜欢唱歌,那时候流行《丁香花》,所以想学习个吉他,可以有机会能够自弹自唱,想想挺帅气。大学毕业后的暑假,等待着入学,作为一个标准宅男,需要事情打发时间(想想挺为自己汗颜,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说干就干,买了一把便宜的吉他,花了300元报了一个10人一组的吉他学习班,就开始了。每天一节课,一共上了半个月,学会了几个简单的和弦,但是在学习F和弦时遇到了困难(学过吉他的可能知道,横按不是很容易),因为始终是弹不出声音,特别沮丧,对着谱子学习,也是一个音一个音的往外蹦,再后来就没啥印象了,第一次的学习就止步于此。
复盘一下整个的学习过程,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看似是有的,我自以为的学习目标是要学会弹吉他,想要学习丁香花这首曲子的弹奏。当仔细想一想,我发现这个其实不是我迫切的目标,而打发时间才是我真正的目标。这样一来,学习的动力就明显不足,所以当这个过程遇到阻力时,我就选择了逃避,因为是为了打发时间么,那我换个别的方式就好了(想想就更汗颜了)。
学习吉他就成了我的心结,于是我在三十二岁的高龄又一次开始了吉他学习。这一次的起因源于我的一项职责,作为单位工会的文艺委员,想成立了一个吉他学习小组,一是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二也是为了了却自己的心结。正好有一个会弹吉他的老师带领,于是买了把2000元的吉他(为什么我会把吉他的价格也列出来,这个为下篇文章做一个铺垫),顺势就开始了第二次的吉他学习。这次的学习过程较上一次还是有了长足进步,用了2个月左右的时间学会了2个曲子,又利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掌握了8个和弦和4支曲子,而且在单位组织的活动上也进行了表演。但之后,慢慢的开始了懈怠,再就慢慢慢慢就又放下了。
这一次比上一次的吉他学习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学成2-3首曲子,可以在单位组织活动的时候上台表演。但是还是没有坚持下来。回想起来,还是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