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辛虞。
今天这篇文章,对应《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的第四夜,通过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又为我们展示了一些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
对辛虞来说,这一章节最有感触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拼命寻求认可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辛虞之前所没有想到的一个点,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就是横向关系。这个在人际交往中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获取平等的关系。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一夜的内容。
01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先来介绍一下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是指在个人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心灵和身体是一个整体。
虽然心灵和身体是不一样的存在,理性和感情也各有不同,而且还有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这些都是事实。这种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为什么要单独讲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呢?因为心理学划分不同的流派,不同流派研究的对象有差异。比如行为流派,研究的是人当下的行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人的潜意识。
02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那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呢?在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而共同体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概念,例如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和人类的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过去和未来,甚至包括动物和植物。共同体包括了甚至宇宙在内的“一切”。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而共同体感觉的起点,需要我们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03 以自我为中心
在我们的印象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残暴野蛮,不顾别人的感受,只考虑自己,认为整个世界都需要围绕自己转。
但是,除了这类人之外。“拼命寻求别人认可”的人,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意他人的视线,寻求他人的认可,这并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
自己生来是自己的主人公,这种认识没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只关心自己的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心。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甚至会认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
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大失所望,并感受到极大的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待”的想法。
要知道,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存在的。
再来谈谈归属感,归属感需要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得到。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去面对。
04 在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共同体的感觉是把他人看作朋友,并且能够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
阿德勒心理学里面,共同体这个概念是无限大的。例如,有的人一旦退休,便立刻没了精神,被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了出来,失去了名片,成为了无名的平凡人,有人会一下接受不了。
但是,这只是从公司这个小的共同体力被分离出来而已。任何人都有还属于别的共同体。不需要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还有意识到自己有属于别的共同体。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比如,在学校,老师是权力的主导者,但是这种权威只应用于学校这个小共同体。如果按照“人的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虑的话,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绝。
有人担心,拒绝会导致关系的崩塌。如果以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方式。
05 批评不行,表扬也不行
课题分离是如何带来良好的关系呢,如何才能形成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关系呢?这里需要提到“横向关系”。
目前教育孩子一般都有两个方法:批评教育法和表扬教育法。在阿德勒看来,我们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
先来说说表扬,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的人对无能力的人所做的评价”这种特点。表扬的背后象征了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的目的就在于“操控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激也没有尊敬。
批评也是一种操控,区别在于用糖还是用鞭子。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赏罚式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控孩子。
无论是希望被别人表扬还是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阿德勒反对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是横向关系。
自卑感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然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不会有自卑情结。

06 有鼓励才有勇气
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背后也是纵向关系。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建立横向关系,不会再有干涉。但是不干涉并不意味着置之不问,需要做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例如孩子学习的课题,这是应该有孩子自己去解决的课题,父母和老师无法代替。而干涉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预,让对方好好学习。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马引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直面课题的是其本人,下定决心的也是其本人。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纯粹的缺乏勇气。
有人觉得,得到别人的表扬就会有勇气。但是,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受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
07 有价值就有勇气
批评也不好,表扬也不好。那么如何进行鼓励呢?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语言。如果能够建立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和喜悦的话语。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坏的标准是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一味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如果能够认为自己有价值的话,那就能接纳自我并且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

08 存在就有价值
如果通过一个人做了什么来判断他有没有价值的话,这属于行为标准。我们要做的是使用存在标准,对其本身的存在表示喜悦和感谢。
对于自己,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是首先要从存在的标准去接纳。比如,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任意西沟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的去评价。
比如父母理想中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但实际上考试可能就50分,如果把孩子跟这种理想的形象对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一点点的扣分。
不把孩子和任何人对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和感激,不要按照理想的形象去扣分,而是按照从零起点出发去加分。如果是这样,就能够对存在表示感谢了。
09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首先与他人之间,只要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但是对于自己的父母,孩子,领导。可能会不自己的又建立纵向关系。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人的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如果能够与某人建立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
参考资料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