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依然是哲学书,本书是由作者对哲学家们的金句展开的个人评价、理解和思考,共39篇独立文章。书里提到的哲学家们的观点,非常丰富但也繁杂,如果大家感兴趣,就可以从这里开始去关注自己喜欢的哲学家。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这样的书名就很有哲学的味道。我在看过前面7篇文章后,清晰地看到作者不止一次提到生命的意义不是找到的,而是要去创造的。
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读书对我来讲就是在创造,准确地说是持续在塑造着自己。我们读什么样的书,就意味着我们正在走上怎样的路,或者说在朝着怎样的方向迈进。
书中提到对于快乐、幸福的追求,是会让人感到无意义和无聊的,我是没怎么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可能也因为我确实不会刻意追求这些东西。
作者说他偶尔在夜深人静时,和妻子躺在沙发上听音乐时,会觉得这种心灵上的宁静胜过了人们追求的那种快乐。大概就是日常生活之外制造出来的快乐。
这其实与我在《何为真正生活》获取到的一些观点是可以相互佐证的,年轻人的两大敌人是享乐、游戏,及追求成功、权力、金钱等。
换句话说,生活本身都是人们最先忽略的事情,却要把激情和能量都花在追求现有生活以外的目标上,而自己原本的生活才是最需要去关注、修正、改善、重塑的。
实际上,随着人们不停地追求快乐——得到快乐,实现的也就变成了现有生活中已经拥有的,那么按照这个过程循环下去,拥有的就又会让人无法满足,只能设立更高的目标,去追求比之前认为的快乐更快乐的事情。
也就是说这个恶性循环会让人持续无法拥有真正的快乐,而是不断在追求生活之外的、且还未曾拥有的东西。这简直太过虚无飘渺了。
如果人们只是希望体验到持续不间断的快乐,那正如书中提到的,有这样一个方法,可以让人随时感到到自己想要的感觉,并且你在体验的那一刻,也会认为那是真实发生的,当然实际上在体验之前你就知道它都是假的了。
可如果真得得偿所愿,体验很棒,那么人们又为什么会拒绝呢?真相是,人们还是更加希望在真实生活中体验到的感受,哪怕很多时候会违背自己的期待和愿望。
前段时间看过几本讲存在主义的书,都在引导我们真实、真诚地面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想象力太过丰富,有时就会出现选择(决策)困难的状况,因为想象和欲望的结合,会使人无法满足于一个选择的同时放弃了更多选择,他们会想象其他选择是不是更有可能满足预期。
真正能够活在当下,体会真实生活的人却非常少有,其原因是有时人们很难在真实生活中体会到真正的乐趣,当然这与个体过去的经历、看待事情的角度是分不开的,但它的确会影响到感知力。
当人们对于平凡和无聊感到恐惧时,就会避开对当下这一刻地体验,转而去制造比想象中的平凡生活更加刺激和有趣的经历。
换句话说,他们会用刺激的事情来对抗原本存在的生活,以满足自己“真正活过”的强烈渴望。他们对于分离、时间地流逝、精力地消耗、某件事或某段关系地结束、死亡等等都会感到恐惧,所以才不敢面对原本无常生命中的平淡、平凡、无聊的时刻,似乎这样的时刻不足以证明自己活过。
这部分思考也是我在阅读本书结尾时写下来的。这个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能在独处中感受平静、在平日也能保持专注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这本书内容并不多,但其中思考的程度足以让我们看清一些真相。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还跨了两本书,都是在书店读的。每次读过其他类别的读物,并且结合了一些对日常琐事的思考后,再重新回到哲学读物上,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会很自然地就慢下来了,这个体验还是比较特别的。
这可能也是我对哲学有些偏爱的原因吧。话说回来,我们并不是真的要活得清醒到什么份上,或是必须要去读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社科这类的书籍,但还是需要一些比较基础的能力来自救的。
那么通常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大概就是工具书了。所以其实只要能把自己的经历、想法、心态、行为决策、情绪等尽量捋顺,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倒也不需要遵循他人的成长路径。
读书、阅人、观影、旅行、工作等,也就是生活本身,有非常多的事情都能够让我们从中产生觉知,且发生一些改变。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不论你正在学习的课题有多深奥,最终都将落到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这件事上。
本次分享就到这,谢谢阅读,晚安。